农民企业家徐哲峰桑梓情深
2018-04-20王彤裴春磊
王彤 裴春磊
徐哲峰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今天的成绩,也许对于任何一个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农民企业家来说,最初的想法只是“换个路子,挣点钱”。直到今天,徐哲峰依旧没能习惯“有钱人”的日子,照舊与工人们嬉笑着上工,以一身力气和不懈努力成就梦想。
创业维艰
徐哲峰第一次创业并不顺利。对于一个农民企业家而言,白手起家的艰辛不仅体现在资金短缺上,更在于对市场风向的把握和专业团队组建上。2007年,徐哲峰看中当时凋落的型材市场,揣着东拼西凑积攒多年的启动资金,带着亲戚乡邻组建起创业团队,从自己熟悉的棉纺织领域一头扎进型材市场,一干就是10年。
创业艰难,从选模具、进材料、找师傅做配方,再到买机器开工、销售,徐哲峰的小团队焦头烂额。由于缺少经验丰富的车间技师和操作人员,在挑选模具和配置原料时,徐哲峰栽了跟头,产品不合格,客户不买账,市场打不开,刚刚开始的创业命悬一线。
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农民企业家,徐哲峰迅速调整方向,从源头转变,挑选适合市场的高端模具,花大价钱请专业人员和科研团队建立研究室,研制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配方。在材料选择上他们与欧美国家接轨,以质量求生存,才有了今天的天和型材。
因为吃了没文化、没技术的亏,也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徐哲峰开始懂得科技和创造力对一个团队、一个公司的重要性。
在公司业务逐渐增长、稳步前进后,徐哲峰每半年组织中层员工到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培训,基层员工每3个月到上下游企业、兄弟企业参观学习,并不定期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到公司讲课。
“就是一个普通工人”
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再坐上谈判席,这样的转变对徐哲峰来说是一种看似微妙又顺理成章的事情。
“刚开始只是想带大家多挣点钱,现在企业越来越大,部门越来越多,身份的变化也是发展的需要,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情。在员工眼里我是老板,其实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普通工人、一个农民。”徐哲峰说。
69岁的徐公英是徐哲峰的大姑,正在车间和女工们一起将新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女工们开玩笑说:“别看徐姐大我们20多岁,干起活来一点不比我们差,打包得又快又标准,干的活儿一点不比我们少。”
转过车间,仓库门外的货车排起了长龙,44岁的程艳正在指挥工人将包装好的铝材装上货车,工人忙不过来时,她会放下手里成沓的订货单,帮一把手。
程艳是徐哲峰的妻子,从徐哲峰创业开始,夫妻二人就将年幼的儿女交给公婆照顾,开始了“吃住在工厂”的日子。
徐哲峰跑市场,程艳管生产,几经波折,才有了今天初具规模的天和型材。如今,公司稳步发展,程艳早已习惯“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的日子:“天天那么多活儿等着呢,自己也习惯了,猛一闲下来我倒不知道干什么了。”
徐哲峰
员工是最大财富
对徐哲峰而言,公司的创业元老和每一名员工是他最大的财富。
创业初期,一连几个月不发工资是常有的事。“我们相信他(徐哲峰),干事业哪有一帆风顺的,挣钱了就跟他,不挣钱就一拍两散?在我们这里,没这样的事儿。”徐公英连连摆手,“哲峰是个实在人,大家同吃同住就是一家人,哪有一遇到困难就抛弃家人的道理?”
她说,当时厂里经营困难,资金紧张,外边还有贷款,但因为扩展业务需要场地,徐哲峰打算把原来村里的棉纺织厂盘下来,“我们厂里好多人都有股份,为了支持公司发展,大家都自愿把股份让给他。”
正是感念员工对自己毫无保留的信任,公司走上正轨之后,徐哲峰想尽一切办法回报大家。
工作3年以上的模范员工,但凡是离家远、不能尽孝的,公司每月会发给他们父母200元赡养费;工作满8年的员工,每年有5000元以上的年终奖和额外补贴。公司还举办慈善活动,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员工,并不定期组织外出旅游。
展示中原文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慈善当成一种公关和推广工具,但徐哲峰认为,慈善活动是一个农民迫切想回馈家乡情怀的直接表达,而且,能为社会谋福祉的大慈善可以展示一个企业家应该有的大情怀和操守。
徐哲峰在自己的家乡看到,年轻人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老人得不到赡养,孩子得不到完整教育,养老和教育问题成为村镇发展的最大隐患。曾经的儿孙绕膝、天伦之乐成为一种奢侈,无论老少都在为生计奔波。
作为从村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徐哲峰内心的责任感战胜了一切。从2014年开始,天和型材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资助村里60岁以上老人。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在家乡孟庄镇建立一个演艺中心。
目前,天和型材陆续建立了门窗厂、快捷酒店、贸易公司、传媒公司等,对家乡满怀深情的徐哲峰又看中了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
“当前,我国已经逐渐转向文化消费,大家去旅游、去听音乐、看演出都是为了感受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我们辉县景点很多,文化底蕴深厚,如果能在这里建一个演艺中心、体验场馆,展示我们中原文化魅力,不但会有市场,也会拉动更多人就业。”徐哲峰对他的商业计划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