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黑龙江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区
2018-04-20郭鹏
郭鹏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谷振春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粮食总产量、调出量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被誉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然而,农业大省并不意味着农业强省,农业增产却不代表农民增收。据统计,2017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增速低2.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如何解决黑龙江农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如何确保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如何更加长久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值得深思。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黑龙江省委主委谷振春提交了5份提案,其中一份就是关于黑龙江农业发展的。
谷振春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在黑龙江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加快推动黑龙江由农产品原料生产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
民生周刊: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心、关注黑龙江农业问题的?
谷振春:一直以来,民革黑龙江省委都很关注农业问题,号召全省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民革党员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这一问题上,长时间、多角度地围绕黑龙江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每年,我们都会选取一至两个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借助民革内部有关专家、学者的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向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提出相应建议,供决策参考。
几年来,相继提出《关于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保护黑土耕地,刻不容缓》、《加快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建设龙江生态强省》等多项建议。
民生周刊:今年两会,您提出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能说说选择这个课题的初衷吗?
谷振春: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调研时提出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
可以说,这是对黑龙江农业发展的一次精准把脉,明确了黑龙江的发展优势,点出了黑龙江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与思考的出发点。
民生周刊:您刚才提到黑龙江的发展优势,在您看来,黑龙江农业发展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问题?
谷振春:一直以来,黑龙江省都有绿色粮仓的美誉,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一个潜力。
两个优势其一是数量优势。2017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1203.76亿斤,实现14连丰,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全国总产量的1/10,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
其二是质量优势。黑龙江省地处北纬45度,是世界三大寒地黑土带之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农作物生长期长,有机质含量高,水稻、玉米全部是优质品种,大豆很多都是非转基因,黑木耳、松茸等林产品天然无污染,拥有发展绿色食品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潜力指的是拥有良好的加工业基础,水稻、玉米、小麦等加工板块齐全。主打生态、安全的黑龙江绿色农产品品牌,如完达山、九三、北大荒等在全国有着一定影响力。
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创新水平低;物流成本高,运输存在瓶颈;营销能力弱,没有形成品牌集聚;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等。
民生周刊:针对上述问题,您在提案中给出了怎样的解决之道?
谷振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推动農产品原料生产大省向加工大省转变。
对此,我提出5点建议。一是要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议利用哈尔滨的区位优势,在周边建设一个国家级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并配套建设一个国家级绿色安全食品检测认证示范中心,使园区集加工、研发、贮藏物流、配套产业和综合服务为一体。
考虑到农业对国家发展稳定的重要性,建议将园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站在高起点上做好顶层设计,并辅以相关政策支持和倾斜,打造一个国家级安全绿色的食品加工产业航母。
二是在资金方面,要设立国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三是要坚持制度创新与政策创新协同推进,为产业集聚打好坚实基础,并强调国家的农业项目资金应体现出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地区的政策资金倾斜。
四是要完善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为园区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有利于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清洁生产技术以及绿色生产资料等研发和生产应用进行补偿,从而与粮食主销区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