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离魂》研究综述
2018-04-20于婧
于婧
摘要:元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的翘楚之作,受到历代学者的青睐,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除了对《倩女离魂》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之外,还大大扩宽了从横向纵向比较的角度来切入对《倩女离魂》承继嬗变的考察范围。
关键词:《倩女离魂》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46-02
元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的翘楚之作,受到历代学者的青睐,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除了对《倩女离魂》的思想意蕴、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之外,还主要从横向、纵向比较的角度切入对《倩女离魂》承继嬗变的考察范围大大扩宽。针对《倩女离魂》研究掀起的高潮,笔者认为对其研究的问题较为集中,研究方法多样,视野较为开阔,同时也更加接近文学本质。
一、主题思想
《倩女离魂》的主题思想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倩女离魂》充满着反封建思想的光芒,讴歌了纯贞的爱情,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溢满了颂扬之情。
姜志信、张成武的《<倩女离魂>新探》认为《倩女离魂》丰富和深化了《西厢记》反封建的主题,使得元代爱情戏更为丰富、深刻和多样化。同时,魂离、梦遇的艺术构思,也在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西厢记》和以积极浪漫主义为主的《牡丹亭》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马涛的《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中对相思之苦的发掘》认为元代杂剧家郑光祖在杂剧《倩女离魂》中对相思之苦的发掘最具特色,它不仅延续了相思之苦的忧郁美和凄柔美,而且创造了相思之苦的离奇美和浪漫美,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相思模式。
焦瑛的《<迷青琐倩女离魂>对“离魂”母题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离魂”故事情节的吸收及转变和“离魂”社会意义的继承与改变,得出《倩女离魂》在“离魂”母题的创作上推陈出新,显示了元代女性对于爱情的执着以及他们的大胆、坦诚,表现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士子文人所独有的文化气质。
张勤的《论<倩女离魂>的思想价值》认为《离魂记》本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节,写出旧时代女子在礼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从戏剧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看出《倩女离魂》的思想价值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对后来汤显祖的《牡丹亭》影响较大。
二、艺术特色
(一)情节结构
《倩女离魂》的情节在《离魂记》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瑰丽无比的画面。吴乾浩的《<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主要分析了作品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情节关目安排得当,简洁有力,变化有方;结合人物在离魂阶段的特殊性的细节、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微小的感情变化等运用想象与夸张手法。杨宏的《至情至意话离魂——浅谈元杂剧<倩女离魂>的文学价值》认为《倩女离魂》在戏曲史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倩女离魂》是一部才子佳人戏的典范之作,它上承《西厢》余韵,下启《牡丹》新篇,剧作宣扬了作者的至情思想,曲词隽永自然、意境深邃。通过解析《倩女离魂》这一经典名著,重新认识它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曹静宜、陈永的《<倩女离魂>一剧的两大亮点刍议》通过分析《倩女离魂》一剧,认为该剧具有两大亮点: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其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塑造主要从追求爱情的方式、情爱观等方面与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作对比分析;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主要从“一切景语皆情语”和“雅俗浑然一体的语言结合模式”两方面来进行细致地论述。
(二)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大都对倩娘持正面赞扬态度,对男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则较为多样化、深刻化。吕珍珍的《从<王宙>到<倩女离魂>——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塑造》认识到从《王宙》到《倩女离魂》,男主人公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王宙和王文举对待功名和爱情态度的比较,结合唐、元兩代迥异的思想文化背景,探索男主人公形象变化的深层动因,揭示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作家特殊的创作心态。康烨的《<倩女离魂>人物形象新解》通过分析张倩女、王文举和老夫人的形象,找到郑光祖更重于其文采的价值,他真实地写出了蒙汉交融的特殊时期,时代的阵痛造就的矛盾人物和矛盾思想。黄姣雪的《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王生形象分析——兼与唐传奇<离魂记>对比》认为王生的形象变化主要体现在其对科举功名、封建礼教和爱情的不同态度上。改变性格之后的王生被刻上了时代印记,其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元一代的文人的艰难处境和创作心态以及理、欲相争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比较研究
周贻白在《中国戏剧本事取材之沿袭》中曾指出:“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旧案,蹈袭前人”。《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对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情节结构等方面对《离魂记》与《倩女离魂》做出比较,进而从时代背景和文人心态两方面探索造成两部作品差异的原因。其中,马利文的《推陈出新——试论<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继承与发展》分析比较细致独到,也更为全面。于俊的《情与礼孰重——浅谈<离魂记>与<倩女离魂>的差异》认为二者虽然都是离魂,但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人物性格、爱情态度、矛盾冲突都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前者比较注重爱情本身,而后者比较重视礼教观念,二者不同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将《倩女离魂》与《西厢记》《墙头马上》《牡丹亭》等比较,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张漪的《“私奔”主题下的<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之异同浅谈》认为《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虽然两剧在主题旨归、思想内容等方面如出一辙,但在写作手法、艺术风格及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还是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通过对两篇剧目的异同进行浅析,更好地对这两部元杂剧各自的艺术成就进行掌握。
毛义玲的《<倩女离魂>之继承与发展》认为《倩女离魂》在继承《西厢记》现实主义成就的基础上,成功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在从《西厢记》以现实主义为主向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浪漫主义为主的发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赵依的《梦里梦外都是情——以<西厢记><倩女离魂><牡丹亭>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认为三者均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戏,在时代背景、选题以及故事的最终结局方面均叙写了封建科举时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满”故事。同是反封建礼教之作,甚至都用了梦幻描写这一艺术表现手法。
以上这些成果,显示了学术界对《倩女离魂》的热切关注和取得的成绩。学者们对《倩女离魂》的研究范围较广,涉及到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比较研究等方面,有从郑光祖生平经历出发研究《倩女离魂》的思想倾向;有从人物形象、语言等角度探析《倩女离魂》的艺术风格;有从文体学角度出发研究《倩女离魂》改编的演进过程,这些成果大大丰富了《倩女离魂》的研究,使之渐近大众视野。但是作为元杂剧的四大喜剧之一的《倩女离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志信,张成武.《倩女离魂》新探[J].社会科学辑刊,1988,(03):130-133.
[2]马涛.郑光祖在《倩女离魂》中对相思之苦的发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7):92-93.
[3]张勤.论《倩女离魂》的思想价值[J].电影文学,2013,(10):78-79.
[4]焦瑛.《迷青琐倩女离魂》对“离魂”母题的继承与发展[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01):51-53.
[5]吴乾浩.《倩女离魂》的艺术特色[J].戏剧文学,1986,(03):67-69.
[6]杨宏.至情至意话离魂——浅谈元杂剧《倩女离魂》的文学价值[J].戏剧文学,2014,(12):89-94.
[7]曹静宜,陈永.《倩女离魂》一剧的两大亮点刍议[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02):38-41.
[8]呂珍珍.从《王宙》到《倩女离魂》——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塑造[J].艺术百家,2006,(04):29-31.
[9]康烨.《倩女离魂》人物形象新解[J].电影文学,2009,(14):105-106.
[10]黄姣雪.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王生形象分析——兼与唐传奇《离魂记》对比[J].荆楚学术,2017,(04).
[11]马利文.推陈出新——试论《倩女离魂》对《离魂记》的继承与发展[J].文教资料,2007,(34):58-59.
[12]于俊.情与礼孰重——浅谈《离魂记》与《倩女离魂》的差异[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35+72.
[13]张漪.“私奔”主题下的《墙头马上》和《倩女离魂》之异同浅谈[J].文学界(理论版),2013,(01):35-36.
[14]毛义玲.《倩女离魂》之继承与发展[J].电影评介,2008,(05):110-111.
[15]赵依.梦里梦外都是情——以《西厢记》《倩女离魂》《牡丹亭》的比较研究为切入点[J].四川戏剧,2011,(0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