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民族歌剧的时代特色解读

2018-04-20陈莎莎

艺术评鉴 2018年5期

陈莎莎

摘要:歌剧是音乐艺术中的最高形式,自上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音乐工作者便开始了歌剧的民族化改造历程,最终形成了民族歌剧这一全新的歌剧形式。近年来的多部佳作,充分体现出了时代特色,彰显出了民族歌剧关注现实,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风貌。因此,本文从主题、精神、形象、审美等多个角度,就当代民族歌剧的时代特色进行解读。

关键词:当代民族歌剧   时代特色   分析解读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140-02

一、时代发展和艺术作品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由一个个不同时代所组成的,每一个时代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都会呈现出自身的时代特质。作为该时代下的艺术创作,既会受到时代特制的影响,也会用艺术创作来表现时代特质,由此也形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即艺术创作是不可能脱离于时代而单独存在的,而时代特质又会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全面的表现。艺术作品这种时代性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当下事件的反映获得当代人的认可;一方面则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若干年后,人们可以通过作品对时代进行复现,进而感知和了解。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时代性表现既是衡量一部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也是创作者重要的追求目标,只有真正做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才能使作品获得永恒的价值。

二、当代民族歌剧时代特色的展现

(一)传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下人们所普遍认同的价值观,集中展示着时代的风貌和品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导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当下,古老的中国正在历经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作为民族歌剧,既要使以往优秀的时代精神得到重温和继承,又要使新的时代精神得到倡导和弘扬。这一点在两种类型的作品中有着鲜明体现。一种是复排的经典歌剧。“我国民族歌剧从20世纪初开始发展,题材的选择大多以民族战争、历史人物、民间故事以及反映人民内心生活和精神面貌为主”。[1]自2011年起,先后有《白毛女》《洪湖赤卫队》《秋子》等多部经典歌剧复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如《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表现的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可以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真实表现,这次的复排则象征着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扬。而《秋子》的推出,适逢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作品除了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展示外,更引发了当代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从单一的革命主题升华为当代人和全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这就是时代精神在当代的传承和丰富。另一种是新创作的民族歌剧,对当下的时代精神进行展现。如“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是在世界经济乏力、政治文化多元背景下提出的合作倡议,彰显着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尊重他国、互惠双赢、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歌剧一带一路》则以歌剧的形式对其进行诠释,作品的构思十分巧妙。舞台是一列火车,列车先后经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乘客以餐饮和脱口秀的方式介绍各国风格的歌剧或音乐。最后介绍中国歌剧,在展示不同歐亚文化的同时,将中国文化彰显其中。可以看出,反映时代精神不仅是当代民族歌剧创作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作品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展示着创作者、表演者的素养、理想和修为。

(二)塑造时代形象

如果说时代精神或多或少让人感到抽象的话,那么时代形象则堪称是时代精神的化身。民族歌剧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的言行,正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让观众通过他们比照自己,获得深刻的感悟和启示。如2015年山西歌舞剧院推出的《十年》,是一部向青春和理想致敬的励志剧。讲述几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与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见到的景象一样,剧中的年轻人居住在拥挤、昏暗的地下室里,生活和事业备受挫折,但他们却从没有过一丝退缩,始终像小草一样顽强的生长,整整十年,在历经了无数的苦痛和挣扎后,他们终于见到了生命中的彩虹。诚如他们所言“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我就会沿着梦想奋斗下去。”相信很多观众都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会对生存、生活和生命有更为深刻的思索,只要付出,定会有收获。2017年11月,浙江省首部民族歌剧作品《呦呦鹿鸣》首演,讲述的是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诚如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所言:“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歌剧从屠呦呦的生活和工作情节入手,通过父女、夫妻、同事之间的对唱、重唱,让音乐揭示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科学家们追求梦想的执着和努力攀登的精神。这不仅仅是屠呦呦一个人的故事,也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力量。可以看出,是否塑造出了真实而鲜活的人物形象,是一部歌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若干年后,或许观众早已忘记了歌剧的名字,但是人物形象却依然在脑海中萦绕,感动和激励自己,这正是时代形象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三)彰显时代主题

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需要整个国家和民族合力去完成的任务,这就是时代主题。如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时代主题就是要战胜侵略者,获得民族自由和独立。而作为艺术作品来说,则是这个主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若干年后,人们可以通过艺术作品对时代主题进行复现。如前文中提到的《白毛女》,通过新旧社会鬼变人和人变鬼的主题,让观众对两个时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当代歌剧创作中,创作者对时代主题的感知也是十分敏锐的。以青岛歌舞团推出的《马向阳下乡记》为例,这是由同名电视剧改编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农科院研究员马向阳在大槐树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济困的故事。其主题十分鲜明,即精准扶贫和共同富裕。马向阳作为城市科研机构的知识分子,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被派往农村扶贫时候,起初是十分抵触的,当他真正来到农村,看到农民们真实的生活景象后终于被触动,并立志要“让大槐树下长出金子”。他与乡亲们一起,将各种先进的科研成果应用在生产中,虽然期间遇到了很多阻碍,但丝毫没有动摇马向阳的决心,最终带领全体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观,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展示。由此引发人们的深层思考,虽然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为全世界所瞩目的,但是还有一些地区处于贫穷和落后状态,共同富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之一。虽然作品的主题十分明确,但是却没有予以模式化的表现,在剧本和音乐创作上都是匠心独运,如妇女们嚼舌根的情节设置、富含地方韵味的唱段和方言对白等,都使整部作品好看、好听而接地气,获得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被誉为是当代现实主义歌剧的典范之作。

(四)迎合时代审美

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视觉图像时代,各类纷杂的视觉信息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审美疲劳。作为民族歌剧来说,也试图在视觉表现进行创新,力求给观众以别样的审美感受。如《马向阳下乡记》,整个歌剧有五大场景变化,对此舞美设计者采用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设计策略,先是将剧中的核心道具——大槐树,放置在舞台中心,并辅以不同的灯光照射角度,然后用曲面LED大屏展示不同的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了舞台创新设计外,剧中还用了胶东方言进行演出播报,让演员从观众席上入场等,极大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一提到歌剧,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高雅艺术,与普通人无缘,这部作品却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又如叶小纲主创的《咏·别》,因为作品讲述的是一个京剧故事,在歌剧舞台上表现京剧,其实是“舞台中的舞台”,对此舞美设计者特意在舞台上搭建了一个戏台,通过对西方影视作品中“镜像式”手法运用,带给观众全身心观感体验。新版的《洪湖赤卫队》中,一碧万顷的洪湖是最重要的舞台场景,对此舞美设计者利用全新的多媒体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了一望无际的湖面和随风摇曳的荷叶,让观众感觉自己就在洪湖边上。还有新版的《伤逝》,利用大量的干冰营造出了一个萧瑟、冰冷和虚幻的氛围,有力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可以看出,伴随着多种技术的发展,当代民族歌剧的舞台表演已经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都是与当代人的审美取向相一致的,获得与时代审美的融合。

综上所述,“歌剧的表演中糅杂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艺术,形成了完美的综合艺术。”[2]从20世纪初算起,中国歌剧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一百年中,曾遇到过无数困难和曲折,也获得了丰硕的果实,具有独立品质和风貌的民族歌剧,不仅为中国观众所认可和喜欢,更是中国对世界歌剧艺术做出的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年来,时代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诸多创作者更是将目光投向了当代,让民族歌剧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文中所列举几部佳作,或高扬时代精神,或树立时代形象,或反映时代主题,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使这门艺术始终走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还会涌现出更多佳作,讴歌新时代、抒写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从新民族歌剧《运河谣》看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J].当代音乐.2017,(19):48.

[2]齐兰.试论歌剧表演的再创作[J].當代音乐,2016,(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