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陵江幻想曲》中民族音乐元素的演奏分析

2018-04-20余艾璇

艺术评鉴 2018年5期

余艾璇

摘要: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一批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点进行钢琴作品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创作出一些不同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的钢琴音乐作品。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取黄虎威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嘉陵江幻想曲》作为研究对象。以“民族音乐元素”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演奏分析,以求对其有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了解,从而了解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及其文化内涵,把握作品当中的文化精髓并在音乐上获得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黄虎威   《嘉陵江幻想曲》   中国钢琴作品   民族音乐元素   钢琴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5-0026-03

黄虎威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在音乐创作材料方面对四川地区民歌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在《嘉陵江幻想曲》中借鉴和引用了大量的巴蜀民间音乐素材,形成其音乐作品中浓郁的“本土化”地方色彩,《嘉陵江幻想曲》中流露出黄虎威真挚、诗意的情感。想要完整诠释这样一部作品,不仅需要演奏者在音乐中反复琢磨、仔细推敲、不断摸索,而且还需要提高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应从音乐与文化两个方面理解并把握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精髓,从而达到完整地诠释音乐的内涵的目的。

一、演奏风格的把握

(一)模拟民族器乐化的音色

中国钢琴音乐因将民族乐器的音响融入到作品音乐之中,使其音色处理有着不同于西方音乐的音色处理要求。《嘉陵江幻想曲》中模仿了大量的中国民族乐器,所以需要具备敏感的听觉,演奏时才能在音色上表现出不同民族乐器的演奏特点。

乐曲前奏部分模仿的是琵琶与古筝合奏。琵琶的音色清脆明亮,有敲击钟磬之音韵;古筝的音色柔和悦耳,犹如山泉般流畅,在演奏这段时要将两种乐器的音色区分开来。琵琶音色应时结实有力,触键模仿琵琶“弹”的演奏技法,指尖如弹拨琴弦一般向前“弹”出,发出类似于弹拨的音响。模仿古筝弹奏时,音色应当清凉高远,手腕带动手指轻抹琴键,一串声音一掠而过。乐曲的尾声部分对扬琴进行了模仿。扬琴的音色纯净透亮、刚柔并济、音量宏大,快奏时好似潺潺流水,演奏时指尖放松贴键,轻点琴键,好似蜻蜓点水一般奏出轻盈飘逸的音响。

(二)旋律中的民族性

《嘉陵江幻想曲》中的大部分旋律都采自于四川民间曲调,一個地区的音乐曲调与它的语言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声韵在音乐上表现的非常具体,与音乐演奏的关系密切”,①想要弹奏好这些带有地方曲调的音乐旋律,演奏者不仅要了解当地的音乐风格,还需要对当地方言的语调、声韵有一定的了解。

四川方言的语调平缓婉转、尾音较长,所以音乐不仅在句头就要展现应有的表现力,在句尾还应营造出一种余音绕梁的演奏效果。落音和收音的时候指尖应当要控制好力度,不宜弹奏出超出语气的重音,旋律应当柔和委婉、气息较长、起伏平稳。正因这样的语言音调造就了巴蜀音乐柔和抒情的特征。

不仅如此,四川方言还保留着中国语言“一字多音、一音多声、一声多韵”②的声韵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的特点,还引出了“虚”与“实”两类表现方法。“实”即实音,无论强音、弱音都属于实音,好比“一字一音”的西方语言,直截了当。“虚”即虚音,类似于民族乐器演奏时产生的泛音,好比“一字多音”的中国语言,由一个音衍生出一组音群。一段旋律中有实有虚,如何处理应根据其声韵进行安排。乐曲开头中是引用一首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而创作的的旋律,旋律对应的歌词为“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不难发现,一句歌词里出现了出现“哟”“喔”“哟喂”三组无实意的语气助词,那么在弹奏这一段旋律时,便可根据这语气助词这一线索结合歌曲的演唱对旋律进行虚实的演奏安排。有实际意义的歌词对应的旋律选择实音的方法进行演奏,每个音实实在在的弹奏在琴键上,音色悦耳明亮。歌词中的语气助词对应的旋律用虚音的演奏方法,手腕放松,指尖轻抚琴键,轻柔的弹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的五连音,句尾加入踏板润色,产生出柔和朦胧的音响。这样的演奏方式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而且在旋律上营造出一种“虚由实生、虚实结合”的朦胧意境。

(三)装饰音的演奏

由于在中国钢琴音乐中融入对民族乐器演奏的模仿,所以在音乐表现上需要用装饰手段来完善模仿效果。中国钢琴音乐中的装饰手段主要通过装饰音来表现,无论在乐句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位置都可以进行装饰。

谱例1:

谱例1这一个乐句的句头和句尾分别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装饰音。句头的装饰音在音符上标有重音符号,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演奏这个句头装饰音是,指尖力量需要度集中并在触键的一刹那力量爆发出来。触键应当用“推”的方式,运用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将手指在琴键上平推出去,产生一种浑厚圆润的声音。句尾出现一长串的模仿古筝奏法的装饰音,演奏这一串装饰音是应轻抹琴键,浮光掠影般抹过一长串装饰音,在句尾营造一种余音绕梁,虚渺梦幻的音响效果。由此可见,不仅在旋律中应“虚实结合”,在弹奏装饰音是也同样有“虚”“实”之分。

除了装饰音以外,《嘉陵江幻想曲》中还运用了器乐性装饰。“器乐性装饰指由不同乐器演奏形成的不同装饰特点。从速度衡量,有快装饰与慢装饰之分。”③谱例2模仿的是琵琶的奏法,从谱例上的节奏变化可以看出这一乐句运用了器乐性装饰中快装饰的手法,使得模仿琵琶的奏法效果更加鲜明。演奏这一乐句是,应先参考琵琶的奏法,琵琶在弹拨演奏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颗粒性极强,所以,在钢琴上演奏这一段时应注意手指与手指间的独立性,利用手腕的带动和手指的惯性帮助演奏。随着速度的加快指尖的力量应更加集中,如在琴弦上弹拨般弹出清脆明亮的音色。

谱例2:

(四)踏板的处理

《嘉陵江幻想曲》中没有任何踏板标记,其目的是给演奏者留下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踏板的处理应更加的谨慎,需要演奏者认真倾听,以音乐的风格、乐句的划分、音乐形象的刻画为判断依据。

乐曲尾声部分,所要表现的是江水奔流不息的音乐形象。根据这一音乐情景对踏板安排作以下处理。前两小节是双手齐奏八度柱式和弦,为了避免模糊和声功能及和声色彩,这两小节的踏板处理应是一小节一换,后面部分是模仿扬琴的奏法,踏板的运用应根据乐句划分进行处理。旋律是以两小节为一个乐句做下行模进,踏板就应是两小节一换的处理方式。踏板并不是一直都要踩换下去,当旋律到达低音区时应放开踏板。因为低音区本身音色浑厚,再加之乐曲用柱式和弦进行旋律弹奏,如果在低音区还加入踏板会产生浑浊不清的音响效果,模糊了本来的音乐旋律。所以,旋律在低音区弹奏时应放开踏板。为了旋律在音响效果上能有一个自然的过渡。当旋律从高音区向低音区演奏时,踏板的力度也应随之变化,越靠近低音区踏板就越轻,这样的踏板处理方式会使得音乐表现的更为自然。同理,当旋律要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返回时,在慢慢的将踏板加入。这样的踏板处理方式有助于旋律的表现力,加强乐段所要刻画的音乐形象。

二、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

演奏一部作品,假如只是把握其中的某一部分的处理而忽略其整体性的话,就好比一堆支离破碎的残片,并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诠释。演奏一部作品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做到“胸有成竹”,每部作品都有其所要表达的中心,只有抓住并理解其中心,在演奏时才有明确的方向。

《嘉陵江幻想曲》是一首带有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中国音乐讲究的是气韵”。④“气”主内,讲究的是内在的张力;“韵”主外,追求的是外在的表现。“气若梁柱,韵为雕镂”⑤正因为音乐中存在着这般气韵,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在美学观念里追求“高洁虚雅”的审美意境。要想演奏出这样的意境,需要演奏者“虚实结合”的演奏方法。“实”为实境,是演奏者从音符和音乐中真切实在的感受到;“虚”为虚境,是依据演奏者的想象力和内心而产生的音乐形象,是一种不言而喻的境界。这种亦真亦幻的音乐境界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所在。

不仅如此,《嘉陵江幻想曲》还是一首抒情曲风的乐曲,好比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作曲家通过音乐描绘出家乡山水风光和人文风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演奏者应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将自己内心的感悟和真实情感完全投入到音乐当中、跟随音乐的起伏全情投入,这样才能演奏出情感真切的音乐。

三、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

中国钢琴音乐其本身就是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钢琴是一项西洋乐器,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依附钢琴这个载体而存在的,中国横向式的旋律发展与西方纵向式功能和声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

《嘉陵江幻想曲》不仅是一首带有中国风格的作品,同时它也是一首抒情风格的乐曲,它的演奏风格当中既带有中国音乐“高洁虚雅”的意境,又带有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直抒情怀的特点。此外,作品中还带有西方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点:色彩性强,声部层次多。在演奏时应多聆听,把握好和声色彩的明亮关系以及和声的倾向性、力度感。同时,应注意隐藏在和声中横向发展的旋律,把握好旋律线条。乐曲中段引用沱江河畔纤夫拉纤时哼唱的曲調,旋律安排在和声进行的内声部,所以演奏这一段时不仅要突出高声部的主旋律,低声部的旋律作为一个背景音调也要弹奏清楚。弹奏左手声部的小连线应运用“落提”的演奏技巧,第一音力量通过手臂输送到指尖落在琴键上,第二音手腕做圆周运动利用惯性将手指轻轻带起。民族风格浓郁的主旋律与和声旋律交相呼应,音符一落一提之间将纤夫拉纤时卖力吆喝的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虎威十分赞成巴托克提出的一个音乐观点——“农民音乐的语汇应该成为我们的创作母语”。⑥他认为对于一个音乐作品而言“演奏者和听众所能接受的程度越高越好。单纯、朴素、鲜明的东西,总是能让别人更容易接受。”⑦《嘉陵江幻想曲》的创作便体现了黄虎威先生这一创作思想。从作品的选题、音乐素材、创作载体、表现手法上都选择了与民族音乐和生活内容最接近的部分进行创作,作品中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淳朴切的音乐风格、朴实自然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以质朴的音乐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真挚的情感,为听众描绘出一幅巴山蜀水的迷人自然景色和本乡本色的巴蜀风情。黄虎威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是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他所创作的作品如同山野里的小花一般清新朴素,赋予自然的芬芳,音乐中带着诗意的情感,用不同的音乐手段展现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注释:

①②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359页。

③⑤赵晓生:《中国钢琴音乐何时登场(上)——关于钢琴“中国风格”的对话》,《音乐爱好者》,2012年第2期,第26页。

④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第358页。

⑥鲍蕙荞:《“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访谈录》,《钢琴艺术》,2003年第2期,第5页。

⑦鲍蕙荞:《“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访谈录》,第3页。

参考文献:

[1]黄虎威.黄虎威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鲍蕙荞.“我的作品只是一朵山野里的小花”——著名作曲家黄虎威教授访谈录[J].钢琴艺术,2003,(02):3-5.

[5]赵晓生.中国钢琴音乐何时登场(上)——关于钢琴“中国风格”的对话[J].音乐爱好者, 2012,(02):24-29.

[6]胡娅.试论如何把握中国中国钢琴作品的名族风格[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4年.

[7]华明玲.朴素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民族情感[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舒玲.黄虎威及其钢琴作品的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李文川.黄虎威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张黎.天籁乐韵《嘉陵江幻想曲》演奏释意[J].文艺争鸣,2010,(0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