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健品依赖症:不可忽视的健康焦虑

2018-04-20蓝风

妇女生活 2018年4期
关键词:依赖症大伯保健品

蓝风

编者按:

保健品依赖症,顾名思义是对保健品形成了精神依赖的一种“疾病”。医学词典上虽然查不到这个病,但现实生活中患这种病的人不在少数。一些老年患者因种种原因,盲目相信保健品的保健功能甚至医疗功效,认为治(疗)不如调(养),有了病不是积极到医院诊治,而是大量购买、使用保健品。一些年轻人出于健康、美容或健身的目的,对保健品形成依赖。比如有人想减肥,却懒于运动,又不愿克制口腹之欲,一味地期望借助保健品达到目的。一些家长盲目相信某些保健品的“益智”功效,让孩子滥服滥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合理消费保健品无可厚非,但偏听偏信、盲目依赖保健品,就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那么,保健品依赖症的危害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呢?

保健品倍受百姓青睐

方大伯一生节俭,近几年却突然变得大方起来。不过他的“大方”只表现在购买保健品上,其他生活开销仍很抠搜。“省钱买药吃”,是熟识他的人对他的揶揄。而人们所说的“药”,指的就是保健品。

方大伯购买保健品是从三年前老伴去世后开始的。一儿一女都在外地上班,老伴走后,方大伯整天形单影只,内心的惶恐与寂寞如影随形,他变得特别爱凑热闹,爱往人堆里钻。一天,随一帮老头儿老太太听了一堂有关老年人“三高”的讲座,免费领了6只鸡蛋后,方大伯第一次购买保健品,是一盒“××软胶囊”。

方大伯血糖血压都不高,但血脂偏稠,睡眠不好,尤其老伴走后,他常常失眠。听说“××软胶囊”能调节三高,改善睡眠,他决定吃吃试试,数数身上带的钱,正好够买一盒。一位穿白大褂自称小陈的姑娘向他建议:“先买一盒试试,吃完了有效果再买。您把电话、住址告诉我,我到时候给您送去。”

五天后,方大伯买的那盒胶囊只剩最后两粒时,小陈上门了,对方大伯说:“我是专门来做回访的。您吃了××软胶囊效果还好吧?”说实话,效果不明显,但小陈的热情让方大伯不好意思直说,他便笑了笑没说话。小陈见状忙说:“保健品是逐步调理的,不会像药品见效那么快,要服用一个疗程才会有明显效果。一个疗程是6盒,您就再买5盒,凑够一个疗程。吃完了我保证会有明显效果。”说着,她从随身的包里掏出5盒××软胶囊。方大伯觉得小陈说得有道理,便听从她的建议又买了5盒。

随后的日子,小陈经常打电话问候方大伯,还时不时以回访的名义来家里陪他拉家常,甚至给他做顿饭,帮他打扫打扫卫生。方大伯乐得有人陪聊天,小陈一来他就觉得心情特别好,更何况小陈一口一个伯伯地叫得亲热,让他倍感亲切,觉得她就跟自己的闺女差不多。渐渐地,方大伯的睡眠似乎好了不少,他认为是服用××软胶囊见效了,对小陈的话更加相信。后来,小陈要是三天不上门,方大伯就会惦记,就主动给她打电话。而每次上门,小陈都会对方大伯的身体状况特别关心,得知他腿酸,就建议他购买“××素”补钙;听说他便秘,便向他推销润肠道的“××膏”;听他说腰“不太好受”,又建议他购买了一张保健床……短短七八个月,方大伯购买保健品花掉了3万余元。

如今,像方大伯这样因为孤单寂寞、渴望健康而痴迷保健品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病”,人们称之为“保健品依赖症”。而这种“病”还不仅仅出现在老年人身上。

30岁的小任是一名律师,自己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身兼数家单位的法律顾问,事业有成。但因业务量大,熬夜加班是常事,渐渐地,小任有了各种毛病。最初是颈肩酸痛,医生建议她做理疗,一天得花一两个小时。小任成天忙得脚不沾地,哪有那个闲工夫?这时有人给她推荐一种螺旋藻胶囊,说长期服用能改善颈肩问题。每天吃粒“药”,这个省事,小任一次买回几瓶。不久,小任又出现了月经紊乱、便秘等问题,有人又给她推荐一种直销品牌的蛋白质粉,每餐吃一勺。这个更方便,小任欣然接受。渐渐地,给小任推荐保健品的人成了她的养生美容顧问,又给她推荐了澳洲、美国的各种补充胶原蛋白、维生素、钙类保健品。小任每天定各种闹钟,提醒自己按时服用不同的保健品。

后来小任发现,像她一样服用保健品的人还真不少,有时大家还会相互交流一下使用感受。“你看,我用了××胶原蛋白,皮肤比以前光滑多了!”“我最近睡眠比以前好多了,××胶囊功不可没……”每当这时,小任也会加入热聊,但若真说到效果,完全可以套用鲁迅的一句话:“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她的那些毛病仍然存在,只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不知是不是保健品的作用,根本无从考证,但服用保健品的习惯她再也丢不掉了。

“坚持服用总会有好处!”这是迷信保健品的人一种共同的心理。也正因为这种心理作祟,不少家长哪怕省吃俭用也不惜花大价钱给孩子购买“益智健脑”类保健品,以免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陈夫妇长年在外打工,儿子在家乡上小学。孩子的生活有爷爷奶奶照料,小陈夫妇倒不担心,他们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每天晚上都要过问孩子的功课。无奈事与愿违,孩子身体很棒,学习成绩却不佳。这让小陈夫妇焦心。“给孩子补脑啊!”一位工友提醒他们,还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了谁谁谁的孩子服用“××口服液”,每次考试都是班上前几名。小陈夫妇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得知这是一款专为学生设计的保健食品,主要功能是高效供氧,缓解大脑疲劳,活跃思维,改善睡眠,提高记忆力……夫妻俩走南闯北,也算有些见识,不至于相信一种保健品有如此功效。“但说不定有效果呢?反正是保健品,补补脑总不是坏事。”夫妻俩达成共识,每个月往家里寄生活费的同时寄两盒“××口服液”,并督促父母按时给孩子服用。

小陈夫妇没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起了示范作用,很多工友效仿他们给孩子买“××口服液”寄回家,后来又寄补钙、补各种微量元素的。保健品成了他们爱孩子的“必需品”。

保健品依赖的危害不可小觑

保健品种类很多,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保健化妆品、保健用品等。除保健用品外,其他种类的产品都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具有特定功效,并适用于特定人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购买、使用保健品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对保健品的认识与選择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比如认为任何人都能服用保健品,服用保健品多多益善,甚至把保健品当成药品、食品。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人过量服用保健品,对保健品过度依赖,患上保健品依赖症,对身体危害不小。

2017年1月初的一天,王大爷买菜回家,发现老伴儿余桂花身子歪在沙发上不省人事,急忙打120求救。经医生诊断,余老太因高血压引发脑溢血,已停止呼吸。王大爷立即捶胸顿足地喊了起来:“都是那些保健品害了她啊!”边喊边抱出一堆保健品摔在地上。

余桂花去世时73岁,退休前曾当过社区医生,患高血压多年,但因坚持服药,血压基本维持正常。两年前,参加完社区的一个活动,余桂花带回两盒保健品,说是降压效果好。不久,她又买回一台多功能激光治疗仪,说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让王大爷也用用。王大爷不信,但也未加阻拦。尽管那些保健品一盒就上千元,那台治疗仪更是花了6000多元,但老两口经济宽裕,花得起。

不久,王大爷发现老伴悄悄停止服用降压药,不免有些担心,就说了老伴几句。老两口为此吵了一架,余桂花振振有词:“是药三分毒!药吃多了自然对身体器官有损伤。保健品就不一样,它不是药,又有药物的功效。我是医生,难道还不如你?!”王大爷被说得哑口无言,但出于对老伴的担心,他悄悄把保健品藏起来,不让老伴吃。结果老伴不但跟他发飙,甚至不顾他的阻拦继续跟推销保健品的人打电话订货,让对方立即送货上门。

王大爷意识到老伴对保健品有了依赖,成天担心她的身体出问题,但又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等着这一天的到来。

据相关机构调查,有超过3/4的医务工作者曾遇到过患者因过度相信保健品而耽误病情的案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依赖保健品而导致疾病和健康问题。

22岁的小姗是个骨感美女,鹅蛋脸,小蛮腰,亭亭玉立,她常常在朋友圈里晒自己的美照,获赞无数。有人问她有什么秘诀,她便得意地晒出一些美颜、瘦身的保健品。“全是它们的功劳!”“饭可以不吃,但这些宝贝可不能少!”小姗在一家网站做编辑,不但经常晨昏颠倒,还得长时间面对电脑。因长期缺乏运动,加之熬夜,她气血两虚、身体发胖、皮肤暗沉。“只能靠这些保健品来留住美丽了。”小姗每天要按时吃好几种保健品,一天不吃心里就不踏实。

去年底,小姗感觉胸口、胃部持续疼痛,到医院检查后得知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医生在详细询问她的饮食习惯后告诉她,保健品服用太多、太久,其中的药物成分会刺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溃疡。医生警告她:“再这样吃下去,你的胃会穿孔!”小姗吓得连连保证“以后再也不乱吃了”。

有些保健品含有激素成分,孩子长期大量服用会引发性早熟,进而导致生理异常,心理自卑;某些益生菌制剂,也会引发婴幼儿“益生菌依赖症”,一旦患上“益生菌依赖症”,须终生依赖人工合成的口服益生菌产品维持健康;含有雌激素的保健品,则有可能诱发女性乳腺疾病;更多的“保健品依赖症”患者,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与家人产生矛盾……

根治保健品依赖需多管齐下

有专家认为,过度依赖保健品折射了现代人的健康焦虑。

首先是老年人的“焦虑+寂寞”。去年11月,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近四分之三的老人面临健康问题,68.1%的老人一年内曾购买过保健品,说明老人因健康焦虑而对保健品的需求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54.5%的子女认为父母非常健康。此外,49.0%的子女表示自己与父母关系非常亲密,但仅有17.8%的老人这么认为。因此,不了解老人的真实健康状况、忽视老人的情感需要,已成为子女易犯的两大错误。调查结果表明,基于健康焦虑和情感替代的双重需求,众多老年人成了保健品最忠实的消费者。儿女不能“常回家看看”,让老人在长期的情感饥渴下选择保健品作为一种替代。

其次是中青年的“焦虑+浮躁”。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忙忙碌碌,似乎总有干不完的活,即使闲下来,也会忙着玩手机、上网、追剧、应酬,根本没有闲暇去安排均衡饮食,去锻炼身体,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到出现健康问题,人们便开始盲目选择保健品充当心理慰藉。而这种焦虑反映在为人父母者身上,便是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缺铁补铁,缺锌补锌,补了总比不补强,赶紧补补补!儿童保健品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补钙、健脑、提高智力,正好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凡是涉及孩子的消费,家长们都“不差钱”,根本不去考虑孩子吃了这些保健品到底好不好。

最后,不良商家虚假宣传和洗脑式营销也助长了人们对保健品的依赖心理。一些老人在服用非正规保健品后可能一时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他们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他们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高发区。今年1月初,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梳理出的“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老年保健品名列消费者投诉第一名。“虚假广告营销”“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负面曝光层出不穷。

针对上述这几个方面的因素,要根治保健品依赖症,需要从制度、管理和家庭、自身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

一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打击虚假宣传,规范保健品市场。一位来自基层的医生深有感触地说,经常在电视上、网上,甚至街头看到一些保健品被吹得天花乱坠,严重误导消费者,建议国家严厉整治,从严管理,加大处罚,维护老百姓利益。相关专家认为,食药、工商、卫生、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保健品行业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保健品虚假广告宣传,净化保健品市场。最高检于今年1月下发《关于加大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的通知》,要求加强食药领域公益案件线索摸排工作,明确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作为线索摸排工作的重点。对此,媒体及其他社会舆论载体也应注重引导,该曝光的要曝光,让那些不良商家、不法分子无藏身之地。

二是家庭、社会对老年人要给予特别关爱。老年人偏爱保健品,是因为保健品营销人员很“贴心”,甚至胜过子女。一些保健品骗局之所以屡屡得逞,秘密武器便是“温情推销”。尤其是子女在外的空巢老人,对贴心关怀的免疫力基本为零。作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时常嘘寒问暖,有病及时带老人上医院诊治,没病也要定期带老人体检,消除老人的健康焦虑,让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依靠,不给不良商家任何推销的机会。相关部门、民间机构和社区组织也应加大关爱和扶助老年人的力度,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缓解他们的空巢烦恼,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娱乐场所,开办相关的健康科学讲座,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帮助老年人科学养生。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出台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有效解决好老年人保健需求,让老年人能够便捷地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切实做到老有所医。

三是中青年人要树立正确健康观,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真正的健康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外界——包括最高明的医生,更不在于保健品。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快节奏下学会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以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比如多沐浴阳光,经常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多饮水,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睡眠,平衡心态,均衡营养,定期用饥饿疗法排毒,对身体进行大扫除,逐渐摆脱对保健品的依赖。作为家长,则要为孩子合理安排饮食,同时纠正孩子偏食、挑食的坏毛病,坚持食物多样化,实现营养均衡,满足孩子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而不是盲目地给孩子服用保健品。

四是掌握必要的医疗科普知识,回归理性消费。其实每一种保健品都有相应的适应范围,无论什么年龄层次的人,选择保健品时,首先都应根据保健品的确切功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对症下药”;其次要详细了解,选择正规产品。保健品普遍含有药物成分,不宜过量、长期食用,更不能多种保健品混在一起吃,最好事先咨询专业医师,遵医嘱科学、合理食用,以确保安全。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依赖症大伯保健品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热门调查
泰然处之
九旬老人砸200万元买保健品
摆脱依赖症
今年过节你买保健品了吗
你有手机依赖症吗?
门前那棵冬青树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
少一些抱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