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车企将进入激烈博弈期?

2018-04-20青木倪浩显扬

环球时报 2018-04-20
关键词:合资企业汽车行业合资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倪浩 ●显扬

中国宣布将分阶段取消汽车行业占股比例限制,各国纷纷把目光聚焦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外媒分析称,这是中国汽车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外国汽车公司今后可以执行自己的发展路线,也会有更多的外国汽车公司把研发和技术带进中国。

国内车企好日子不再?

中国国家发改委17日宣布,汽车行业将分类型实行过渡期开放,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通过5年过渡期,汽车行业将全部取消限制。

按照中国现行汽车产业政策规定,中外合资生产企业的中方股份的比例不得低于50%。“德国之声”称,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马特斯表示,中国取消股比限制是朝着更为开放的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是自由竞争的明确标志。

取消股比限制一度让中国本土汽车和投资者产生恐慌。18日,中国汽车企业的股价经历大幅下跌。但19日,内地股市汽车股表现平稳,江铃汽车、上汽集团上涨2%左右,多数汽企股价波动在1%上下,港股汽车股集体反弹。

华金证券汽车分析师林帆认为,中国乘用车市场上,国产自主品牌占比仅约43.9%,且多集中于价格区间偏低、技术含量不太高的中低端车型;而附加值高、技术难度大的中高端及豪华车型,基本仍被合资品牌车企把控。外资股比限制的保护性政策取消后,国内车企将要直接面对全球汽车巨头的正面竞争,过往好日子或将不再。

但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中国本土民营汽车品牌,如吉利、奇瑞、长城等,放开股比限制将是利好消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早在2014年就公开呼吁放开合资股比限制,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迎来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钟师认为,放开股比限制,会将民营和国有车企拉到同一起跑线,将有利于前者发展。

外资“扩权”态度不一

《日本经济新闻》称,据统计,中国市场2017年销量前五名的品牌分别为大众、通用、上汽、日产和本田。日产汽车会长卡洛斯·戈恩称,取消股比限制“是个好消息,所有的大型汽车必须调整战略”。不少观点认为,大部分合资企业外方都将提高出资比例。但英国《金融时报》称,分析人士认为,外国汽车制造商不太可能会寻求买断其合资伙伴的股权,因为收购现有投资的成本会高得无法承受。

钟师认为,对于合资车企而言,出于维护在企业中的话语权,中外双方未来肯定会积极争取对企业的控股权,双方可能面临博弈,但最终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同时,钟师认为,中外合资格局已形成多年,双方合作关系牢固,外资积极争取股权但也会非常谨慎。他告诉记者,中方在合资企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销售网络、市场需求和政策理解方面,中方扮演重要角色,离开中方外资或将水土不服,因此,外资不大可能脱离中方单独设厂。

新能源最受益

专攻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商将是中国新政策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中国是特斯拉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中国的新规定最大受益者将是特斯拉。《美国纽约时报》称,独资进入中国市场将意味着特斯拉能更好地掌控自己技术,并保留所有利润。

钟师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发展,拥有相对雄厚的技术积淀,有能力面对竞争”。▲

猜你喜欢

合资企业汽车行业合资
启辰“单飞” 合资自主概念终结
汽车轻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艺研究浅析
汽车行业供应链审计探讨
合资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铁建将在阿尔及利亚成立合资企业
中国汽车年度盛典隆重开幕
中外合资企业“阴谋亏损—外资并购” 风险识别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