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8-04-20杜爱芬
杜爱芬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 重庆408200)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9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64例(年龄均≥80岁)。纳入标准:(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级患者(140≤SBP<160mmHg);(2)年龄80~89岁,有提供知情同意的能力。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3月内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者;(2)不稳定性心绞痛者;(3)恶性肿瘤;(4)严重肝肾损害(ALT升高2倍,或肌酐>3mg/dl);(5)不易长期随访或依从性差者。
1.2 方法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该项研究,征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氨氯地平2.5mg,每日早一次。分组后第二周末门诊收缩压≥140mmHg者,治疗组将氨氯地平加量为5mg,每日早一次。分组后第四周末门诊血压仍未达标者(≥140mmHg),治疗组可加用替米沙坦40mg,每日一次。对照组为空白对照,仅监测血压水平,不给予药物干预血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在2周及1、2、3月后各随访一次,此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共随访3年。随访观察指标:询问病情,测血压、心率,了解有无终点事件。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命性卒中,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衰住院、不稳定性心绞痛,其中前三者为严重事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描述,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
治疗组纳入82例,男性35例,女性47例,年龄(83.34±2.27)岁,血压(151.0±5.5/71.8±7.3)mmHg。对照组纳入82例,男性42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83.76±2.61)岁,血压(152.0±5.3/72.8±8.1)mmHg。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高龄患者的一般资料(±s)
表1 两组高龄患者的一般资料(±s)
?
2.2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分析
随访中两组中均无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治疗组治疗2周血压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时血压达到控制目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随 访 2、3、6、9、12、15、18、21、24、27、30、33、36月共13次血压均达标,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情况比较(±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情况比较(±s)
?
2.3 两组患者终点事件比较
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2例;治疗组脑卒中2例,对照组无脑卒中出现;治疗组心衰住院3例,对照组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例,对照组5例;两组均无心肌梗死发生。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3)。对两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生存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9,P=0.566)。
表3 两组终点事件
3.讨论
本研究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尚未发现两组心血管死亡、卒中、心肌梗死、心衰住院、不稳定性心绞痛等终点事件的差异。分析本研究与国外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因素有关:(1)人种的差别造成临床结局的不同。(2)纳入对象不同。(3)血压靶目标设置不合理:SPRINT研究发现基线血压水平偏低亚组越能从强化降压中获益。后续研究可以通过设置更多的血压靶目标亚组,确定该类人群的获益血压水平。(4)观察时间不够长,预后影响尚未显现,需要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判断预后。(5)降压药物的降压外效应: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降压药物长期治疗对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中国高龄收缩期高血压病的防治作出了探索,明确了高龄高血压人群长期降压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示临床医生在高龄高血压治疗过程中,采取个体化的原则,谨慎的选择降压治疗的时机,滴定降压治疗的最佳靶目标,以获得最大的临床获益。
】
[1]诸葛铭宁,蔡玉琴,斯重阳,马淑平.8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度[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06):453-455.
[2]张华.高龄老年高血压的诊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