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法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2018-04-20李科陈竹林
李科 陈竹林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又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类型之一,其致残率、病死率较高[1]。近年来,随着电子胃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内镜下止血方法的有效性[2]。但目前为止,关于“内镜下不同止血方法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作用”究竟孰优孰劣,尚无统一定论[3],从而为其临床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带来诸多不便。鉴于此,本研究就内镜下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5种常用止血方法,即喷洒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钛夹止血法、联合止血法的止血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从我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1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45.05±5.48)岁,并根据其内镜下止血方法不同而分为5组,5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检查,临床证实。②临床均表现为黑便、呕血、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③生命体征平稳者。④经医药伦理委员会批准。⑤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③内镜使用禁忌者。④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内镜检查及治疗前,均据患者个体情况予以输液、输血及奥美拉唑等基础治疗,并给予补足血容量、稳定血压等对症治疗,针对休克患者则给予抗休克治疗。术前,患者常规禁食、常规补液,并抽吸胃内积血,再用生理盐水充分灌洗,将患者胃内血凝块及分泌物完全除去,同时找到出血点,充分暴露病灶,进行止血治疗。
1.2.1 A组 采用喷洒止血法对本组31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即在患者出血病灶位置喷洒8%去甲肾上腺素溶液20~40 mL。
1.2.2 B组 采用注射止血法对本组35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即用内镜配套的黏膜注射器于出血病灶位置1~2 mm处进行穿刺,并分点注射1∶10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每点位置0.5~1.0 mL,总量控制在6~10 mL。
1.2.3 C组 采用微波止血法对本组33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即选择功率50 W、脉冲2 s的工作参数,在患者出血病灶点反复熨烙,每点位置重复2~3次后再更换位置。
1.2.4 D组 采用钛夹止血法对本组39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即将内镜持放器与金属钛夹连接好,并对准出血病灶双侧经钳道插入,再按压操作杆收紧钛夹,使其出血病灶部位与周边黏膜一并夹住,夹好以后断离钛夹,再据情况放置2~4枚钛夹。
1.2.5 E组 本组41例患者予以联合止血法进行止血治疗,联合止血方法包括以上4种方法中的2种及以上,比如注射止血法联合钛夹止血法、喷洒止血法联合钛夹止血法等。具体情况视患者病情及实际出血情况而定。具体方法同上。
1.3 判定指标
1.3.1 止血效果 观察记录5组患者的止血效果,疗效判定[4]:即时止血(经相关治疗后内镜下观察出血现象停止,且5 min未见出血,未见黑便、呕血等症状,复查粪隐血显示阴性);再出血(治疗7 d内再次出现黑便、呕血等症状,且复查粪隐血为阳性)。总有效率=(即时止血-再出血)例数/总人数×100%。
1.3.2 患者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次医疗服务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患者本人,总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为[5]:非常满意(>90分)、满意(75~90分)、一般(<75分)。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方差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组患者止血效果比较(表1) E组止血效果最好,总有效率高达97.56%,D组次之(89.74%),B组再次之(80.00%),A、D组效果欠佳。且E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临床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5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患者总满意度从高到低依次为E组(95.12%)、D组(84.62%)、B组(80.00%)、A组(58.06%)、C组(48.48%)。且E组与其他各组相比,临床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5组患者止血效果比较[n(%)]
表2 5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通过内镜进行止血的方法很多,如喷洒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钛夹止血法等都是临床常用的方法[6-7]。其中,喷晒止血法操作最为简单,其临床优点是可以清洗出血病灶、充分暴露血管,但对于动脉喷射性出血等出血量较大的情况[8],止血效果较差。注射止血法操作也相对比较简单,通过内镜活检通道即可将注射针插入,并将其药物注入出血部位及周围,以达到止血效果,且即时止血效果较好,但此法存在较高的再出血率[9]。微波止血法是利用高温使病灶局部组织膨胀,从而使其压迫血管让血管内腔变小或闭塞,以达到止血效果,但最大的缺点在于热凝固及组织失活深度较难控制,从而导致微波电极与直接接触组织有可能粘着,牵扯过程中可能造成新的出血点[10],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钛夹止血法是现阶段内镜下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夹闭血管断端而发挥机械性止血效果,止血有效率通常可达95%以上[11],且再出血率低,此法明显优于其他3种方法,但钛夹止血法操作起来较为复杂,且存在夹子脱落的风险,此外对于坏死的溃疡组织很难夹闭[12]。鉴于以上种种,联合止血法无疑是取长补短,集内镜下多种止血方法之优势而起到协同作用,从而发挥更加有效的止血效果。据此,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E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7.56%,且患者满意度高达95.12%,明显高于A、B、C、D组,临床优势显著(P<0.05)。这与相关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13]。由此可见,内镜下止血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治疗中效果显著,而内镜下多种止血方法联合应用的止血效果将更为理想,明显优于喷洒止血法、注射止血法、微波止血法、钛夹止血法等单一疗法。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据患者个体情况及病情选取适宜的止血方法,方是上策。
参考文献:
[1]关富,陈钟,卢嘉臻,等.内镜下OTSC吻合夹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8):937-938.
[2]朱新影,马欢,刘改芳,等.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管理:2015年欧洲胃肠道内镜协会指南介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3):210-212.
[3]潘红艳,穆雪峰,丁巍,等.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定义的商榷[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8): 542.
[4]陈虹霖,刘伟,胡兵,等.内镜在非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7,23(1):1-3.
[5]孙文静,沈小春,王军,等.内镜治疗和介入治疗在非静脉曲张性血管源性消化道出血中治疗价值的回顾性分析[J].胃肠病学,2017,22(8):486-489.
[6]田月,殷鸿凤.联用奥美拉唑和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 (21):168-169.
[7]沈永祥,陈军贤.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51-53.
[8]曹善成.内镜止血与奥美拉唑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9):172-174.
[9]梁志国,李相杰.不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7):38-39.
[10]邵颖,魏晟,谭漫红,等.Blatchford危险评分系统对老年人急性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的评估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1):62-66.
[11]曹鑫,寿松涛,赵珍,等.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危险分层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4):1759-1764.
[12]史宁,李锟,胡营滨,等.OTSC金属夹治疗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评估[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4):98-101.
[13]郭少鸣,王建亚.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法治疗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