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2018-04-19吴心坤

科学与财富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育政策

吴心坤

摘要:生育政策不但会影响到人口的数量和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生育政策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到人口数量增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的作用,也要考虑到生育对微观家庭的带来各种可能的影响与结果。我国的一对夫妇只能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持续了30多年,2000年左右,国家相继推出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直到201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全面二孩政策。不断调整的生育政策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过随之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需要认真关注和妥善解决。

关键词:女性就业、生育、政策

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除了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也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生育政策是我们国家的社会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制定和完善生育政策过程中,不但需要考虑到人口数量增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的作用,也要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生育对微观家庭的带来各种可能的影响与结果。我们国家在推崇“人多力量大”的年代,有的家庭有7、8个孩子。在人口增长压力大的时期,我们国家实施了一对夫妇只能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并持续了30多年。2000年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为了缓解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难题,国家相继推出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等生育政策,直到2015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启了全面二孩政策。不断调整生育政策来服务于经济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无可非议。不过在经济发展、人口政策变化的同时,随之而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需要认真关注和妥善解决。

由于生理结构的原因,女性是生育政策的实行主体及生育主体,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女性的生活与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有意愿生育二孩的人口中,男性人口占比52%,女性人口占比45%,其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女性更不愿意生育二孩。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不想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占全部受访家庭的53.3%,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家庭不愿生育二孩的家庭超过60%。可见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水平提高、女性的全面社会参与和社会地位的大幅度提高的时代,女性对生育二孩还是有所顾忌的。生育的政策的变化应服务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女性不能因生育而受到歧视或不平等的待遇,才能打消人们对生育及抚养孩子的顾虑。

一、生育政策给女职工带来的挑战

首先,生育为女性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考验。从怀孕到分娩,女性必须承受内身体上产生的种种不适。现行的生育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下,有些政策措施对女性并没有起到100%的保障作用。尽管我国政府目前是鼓励按政策生育二孩,但是二孩母亲也只能享有98天的产假,与头胎产假没有区别。目前如果是生二孩,有很多女性已经成为高龄经产妇,将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的健康风险,因此需要更多的休息和调理时间。在一些地方省市,生育二孩的女性不能享受30天的晚育假,有个别地区或用人单位还限制女性的生育。而在哺乳期,我国的生育政策仅给女性职工每天一小时的“优待”。在一些大城市,女职工上下班路途上所花费的时间要远多于1小时。法律、政策仅规定了女性可以享有产假,这又片面地强化了只有女性负有生育责任的刻板印象。

其次,女性面临着生育与就业、升职间的矛盾则更加严重。几乎每名女性,无论是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还是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职业女性,在求职面试的时候都会被问到,“你结没结婚?”、“有没有生小孩?”、“打算什么时候生小孩?”等类似的问题。二孩政策出台后,女性求职面试的时候常会遇到“打算生二孩吗?”很多人心里都认为女性为了生育必须付出时间和精力,有些用人单位在聘用女职工的时候就会特别计算用工成本。毕竟一名女性为了生孩子,从怀孕到哺乳期结束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尤其在产假期间,几个月不能到岗上班,不能直接为用人单位创造经济价值,但用人单位仍需要按国家法律和政策承担相应的用工成本。在中小企业里,如果仅有一两名同时怀孕的女性,似乎用人成本并不算太高,但如果在一个企业里多名女职工相继怀孕生产,企业则不得不去面对用人成本增加的问题,经济效益至上的企业选择不录用或少录用女性职工也在所难免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副主任指出,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了“两孩”政策将导致部分职场女性找工作难的的问题,以及加剧就业市场内的性别歧视。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从事非农劳动的18-64岁已生育女性中,有20.2%的人因为生育或者照顾孩子而有过半年以上的职业中断经历,最长中断工作时间平均为2.8年;那些有3岁以下子女的女性就业率为62%,比没有3岁以下子女的女性就业率低12%。根据一份在2016年针对职场妈妈生存状况开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5%的女性受访者认为生育会对她们的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4.2%的职场妈妈承认生育后“薪酬下降了”,还有26.6%的职场妈妈认为生育后“职场地位下降了”。

目前,很少有用人单位能为6岁以下孩子的母亲提供弹性工作时间制度;社会上也没有高品质且收费合理的托幼机构,绝大部分托幼机构还不招收三岁以下的幼儿学员,所以我们国家的三周岁以下的幼儿基本只能在家庭中接受抚育;在妻子因生育和照顾幼儿而降低了经济收入的同时,大多数男性只能加倍工作来努力赚“奶粉钱”,这必然导致男性承担家务照顾孩子的时间减少,妻子只能花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幼儿、处理家务,这些都成为了女性重返工作岗位需要逾越的障碍。在有些工作压力大的用人单位或中小企业,有的女职工只能辞职去怀孕、生育、照顾小孩,即便是在一些大公司、经济效益好的公司,也存在着女性因生育而无法重返原有岗位的现象。在只签订劳务派遣合同的用人单位中,因生育女性得到的产假、哺乳假、工资等方面的保障更少。

生育的艰巨任务为许多女性职业发展带来了重重障碍,很多原本工作成绩优秀的女性因为生育而耽误了升职加薪。那些因为生育而辞去工作的女性则丧失了稳定的收入,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在家庭中和社会中都会受到轻视。如果生育前后的经济收入、职业發展、社会认同等方面差别巨大,有些女性会因此而陷入抑郁等精神障碍。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动员每个人都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来,从而结束了“女人只能呆在家里”的封建传统。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鼓励措施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步入职场,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更多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增长的成绩中,广大职场女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因为生育,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稀缺、在家务劳动的价值尚未计入国家GDP的形式下,让大批劳动适龄女性因生育而“回家”,这无异于是社会发展的倒退,也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对生育政策如何保障女性就业的思考

生育政策不能仅是一项单独的政策,而应是一系列政策或多方面多领域的政策的组合,不能仅针对生育而出台政策措施,而应在多个方面来制定政策来保障女性愿意生育也敢于生育。

第一,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应该更全面地体现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生育政策中要在全国范围内保障女性的产假制度和生育保险(或医疗保险)制度,地区间不应该有明显的差别。女性享有的产假制度应该更富有弹性空间,比如第一胎的产假是90天,第二胎的产假应适当延长产假天数。如果是高龄、高危产妇或是多胞胎,无论第一胎还是第二胎的产假都应更加保障产妇的恢复与调理。但是不能仅给女性增加产假,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男性产假制度,在制度上保障男性有足够的时间来承担在生育过程中应尽的义务。在妻子怀孕期间,男性应该有陪同产检的假期;妻子分娩后,男性应该有照护产妇和婴儿的假期。国外有些比较好的例子值得参考,比如瑞典的产假制度就明确地规定了,一对父母每生一个孩子就享有16个月的带薪产假,其中的2个月必须由父亲享有。在鼓励生育的澳大利亚,新生儿的爸爸也会享有2至4周的产假。而我国,截至2016年10月,29个省份均相继明确了本地的陪产假(部分地区称为护理假)的期限。其中,最短的陪产假有7天,最长的为1个月,多数地区的陪产假为15天。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男性产假时间有点短。

第二,国家在制定其他各项政策的时候,应当统筹考虑,全方位地做好保障生育的措施。生育不仅仅只是影响到女性的健康和就业,它还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还能折射出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和公平性,以及人们对社会福利的满意度。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企业在女性生育过程中付出的用人成本,生育成本不应当全部由企业来承担,可以通过税费调节,来保证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不降低,从而能降低女性因为生育在职场中受到歧视或不公平的待遇。我们还应提倡弹性工作时间制度,育有子女的父母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时间或是在家远程办公,来平衡工作与照料小孩的时间。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社会化服务,协助生育政策的落实和完善,从而减轻父母育儿的压力。目前的社会保险模式,虽然能够保障到几乎100%的女性职工,但那仅仅是最基本的保障,不能完全满足女性生育和产假期间的经济需求。我们需要引入良好的商业保险模式,动员社会上的资本,保障女性在怀孕、分娩和产假期间经济能力不降低。雖然紧随二孩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建设医院妇产科、儿科等服务和设施,但目前仍有大量产科无床位、孕妇无法“建档”、儿童看病难、婴幼儿看病无法报销等现象。此外,如今中国家庭抚养孩子支出的不断攀高,据《新京报》报道,在北京生二孩的成本达到约38.6万元至143万元。我们可以利用社会资本发展婴幼儿照料服务和教育产业,可以提供全面、优质、安全、收费合理的社会化服务,既能帮助女性产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又能降低父母养育孩子的成本。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大陆地区总人口为13.8亿人,比2015年年末增加809万人。其中,全年新出生人口数量为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创下15年来新高,自然增长率为5.86‰,也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新出生人口数量的增长,证明了全面二孩政策已经有所收效,在改善劳动力结构、减缓人口老龄化方面对国家经济和社会来说是个好消息,也希望政府部门在制定和执行生育政策以及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有关的政策时,既能够做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又能在保障女性就业、保障男女共同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促进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推出更完善的举措。

参考文献:

[1]《如何让女性敢生二胎》邱吉青《中国妇女报》2015年08月31日

[2]《中国全面放开二孩职场女性面临两难抉择》罗望舒、苏舟《中国日报》2015年11月09日

[3]《(两会话民生)二胎政策会让女性就业更困难吗?》来源:中国经济网(北京)2016年03月13日

猜你喜欢

生育政策
政策
政策
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亟需构建生育支持体系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有些政策为何沦为“万分正确、十分无用”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