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2018-04-19黄爱华

考试周刊 2018年36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德育创新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改深入发展,总结出新课程实践标准,指导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均有所变革与突破。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教师也越发注重在教育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本文通过浅析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旨在提升小学德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德育;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创新

一、 引言

新课程标准改革指引教师思考教育创新方法,在教育发展需求下,期许通过创新,提升教育综合水平,相较于传统教育仅注重学生系统知识掌握质量教育状态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所做出的教育创新课程,更具生机与活力,可以在师生群体中形成高效交互,提高教学综合质量。基于此,为了使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更具成效,思考创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创新原则

首先,教师应秉持与时俱进原则。在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不断有先进创新教育模式创新而来,在提升教学综合质量同时,也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中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渗透,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滋养,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综合水平营建良好氛围。基于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创新时,教师应具有与时俱进精神,使传统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达到通过创新践行新课程标准并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次,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传统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存在以教师为课堂主宰的现象,教师为了有效落实教学内容,依照既定教案,规划教学课程落实内容,使学生游离在课堂教学之外,无法与教师形成高效交互,教师无法有效把控学生学习需求,使课堂教育内容与学生教育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影响德育教学渗透效果,降低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综合质量。

最后,教师应秉持创新原则。创新是时代发展动力,也是教育水平提升最为重要的因素,教师只有敢于创新,迎合时代发展与学生教学需求,深入思考教学方略,才会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使教学更具有效性,为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高效渗入,提供有效路径,使教育綜合质量得以提升。为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师应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思考教学创新方向,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使教学创新模式更具应用价值,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三、 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方略

(一) 采用案例分析法达到德育教育创新运用目的。案例分析法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科学选择教学案例,为学生高效接收教学内容提供路径,实现师生有效交互,使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更具有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苗快快长》的教学时,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小苗是怎样长大的?有些学生会说,小苗是由园丁种到土地里,经过浇水、施肥不断长大的,教师应先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提升学生课堂参与自信心,在问题引导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而后利用PPT向学生播放有关树木成长的绘本,如《我在春天成长》,使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学案例引导下,可以开展自主分析与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观看绘本时,学生会感受到自然环境对树苗成长的重要性,在有效落实教学内容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关爱自然的思想品德,使德育教育得以高效落实。

(二) 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达到德育教育创新运用目的。为了提高学生与教师课堂交互有效性,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教师期许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育创新模式,指引学生进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高效学习。在提高自学效率的同时,可以有效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以学生学习问题为基础,灵活开展课程讲解教学,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学生学习需求,达到提高教学综合质量目的。其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通过有效沟通,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和谐友爱、团结互助德育品格的过程。例如,教师在进行《我和太阳做游戏》的教学时,可以启动合作学习小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可以在阳光下进行的游戏,使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感受到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乐趣,提高实践积极性,为提升教学综合质量奠定基础。

(三) 采用游戏教学法达到德育教育创新运用目的。小学生在单调、枯燥的课程教学中,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使德育教育沦为形式,无法形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教育原则,以小学生热爱游戏的天性为基础,高效创变教学模式,在游戏过程中渗入德育教育,使教学内容更具价值。例如,教师在进行《学做小雄鹰》的教学时,可以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前提下,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学生在扮演“老鹰”过程中,并未抓到“小鸡”,感到很沮丧。这时教师应及时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德育品格,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己,再次进行“抓小鸡”的挑战,使学生明确: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断进取的德育品格。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育,伴随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步入教学模式创新变革行列,在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秉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教育创新原则,加之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游戏教学法等教育模式,为德育教育课程导入提供路径,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接受优质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教学水平,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使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综合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盛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5(2):130-131.

[2] 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5(2):95-96.

[3] 张强.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速读(上旬),2015(11):255.

作者简介:黄爱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曲溪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德育创新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