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课前预习 提高课堂效率
2018-04-19曾文焜
摘 要:预习是在课前阅读教学内容,了解其大概,做好功课,以便掌握听课的主动权,它属于课堂学习中的提前准备,同时也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影响下,它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思维发展能力,渗透到内隐思维和方法中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就针对课前预习进行了扼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作业;指导方法;研究
一、 前言
在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解决好启发与引导学生学习上的问题,通过帮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进行课前预习被提了出来,在预习中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通过解决问题等来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保证预习方法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学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自身知识与经验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掌握的知识也只是人生中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在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中自主学习而来的,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也就充分展现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生通过预习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不仅能够提高学习的成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促进与延续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且这一动机也有着长远意义。从心理学上来说,行为是建立在动机基础上的,动机强度越大,行为效果也就越高。因此,在语文中进行预习,也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自己的大脑,将教材中的知识借助自己的理解来实现内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说在语文学习中进行预习,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调整学习目标的方法,及时更新学习计划,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好文章中的内容,提升其思考与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正在向着创新型社会发展,且进行创新的關键点就是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就现阶段来说,创新已经融入了学科教育中,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这一层面上有着一定的优势。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充分尊重他们个性、充分发挥他们主体精神。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上来说,学生通过发现来探索未知事物,并获取新知识,是通过自身头脑来获取的,且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其实就是让学生自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未知的内容学生也可以主动进行想象,借助头脑中固有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在收集资料与咨询教师等据基础上来学习好语文知识。可以说在这种预习模式下,学生有着一定的自由空间,同时也可以主动对固有的观念等提出质疑。在预习的影响下,不仅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入到想象中去。
(三)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
在预习的影响下,学生可以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可以明确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明确知识点等。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引导学生预习后,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在课堂中的关注度,提高了听课的目的性,同时也可以紧跟教师所讲述的重点与难点知识来学习。借助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可以避免学生因为对旧知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对新知识产生影响,将目光集中在重点问题上。通过进行课前准备,也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应对好学习,保证思维上的活跃性,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实现自我价值。
(四) 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首先就要坚持从传统发展的角度上出发,培养好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更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意识,为实现终身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也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实际中就要从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入手,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层次,以此来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措施
(一) 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
第一,做好文体上的预习指导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开始流传着“淡化文体”的说法,而这也几乎成为了教师的共识。主要是因为,在新教材中,借助主题来替代了传统的文体组合形式,这样也就展示出了语文教学要从主题、凸显人文性等方面发展。在教育改革中也开始倡导过程教育,增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通过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中去。首先,在记叙文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记叙文进行预习时,就要注重从文体常识上出发,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好记叙文中的内容,保证思路上的清晰,同时也可以实现预习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好记叙文中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对记叙文进行预习时,也要先掌握好文体中的知识。记叙文就是借助人物与事件等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可以向人们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预习中也要掌握好其中的要点,保证文章脉络的清晰性,理解好文章中的内容。如学生在学习《风筝》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记叙文六要素上入手,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线索,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然后就要对文章的层次进行划分,保证谋篇布局上的合理性,找出不同层次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好文章中的思想主旨。其次,在学习议论文的过程中,由于其在教材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所以组织学生学习议论文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过程中,就可以从题目上入手,在预习中也要明确论据等,这样才能确保思路上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事实论据等来辅助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明确格物致知的重要性。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可以在实际学习中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智力水平以及认知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在给学生设计预习作业的过程中就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同时还要确保预习作业提出的层次性,结合好学生的特点与差异等来保证预习的合理性。只有真正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预习的乐趣,得到理想的预习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备好学案,从梯度与发展学习的理念上出发,确保其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来进行预习,这样才能在预习中有所收获。如学生在学习《春》的过程中,教师就要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性,设计出不同梯度的小目标。然后就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研究,从而让学生有选择地来进行预习。对于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需要让他们掌握字词、文章表达方法等基础知识知识,对于能力良好的学生,需要让他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并且提炼总结文章的核心内容,针对性、阶梯性的导学案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二)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一,端正学习态度。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针对学习的内容以及自身的初步理解等来学习,并主动向教师求教。只有学生保持积极的预习态度,才能提高预习的效果,实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通过让学生体悟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能满足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可以切实改善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预习,明确预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断的预习,才能看到成效。其次帮助学生学会对预习成果进行归因。只有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正确归因,才能摆正学习态度,主动进入到预习中去。
第二,培养预习习惯。学生在进行语文预习的过程中,就要主动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才能發挥出预习的作用与目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在学习动机的影响下,也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鼓励与引导学生。但是也应当要明确的是,预习是需要从内部与外部动机上来进行的,只有保持长久有效的动机,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榜样来引导学生,通过以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目标,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好胜心,或是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预习与学习等,以此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促使学生主动进行预习,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水平等来产生出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解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作者的生平,并且指导学生搜索相关的关于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桥梁,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近几年来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的典型事例。在阅读之后,学生需要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概括相关文章的主旨内容。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并且在预习中开拓自己的思想空间,消化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应用到课堂学习中。
(三) 从教材上来进行转变
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就需要关注到教材中所涉及的问题。因此,在实际中就要在教材体系中融入预习内容,以此来落实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一些教材中并没有融入预习内容,这样即便是教师要求学生预习,也难以吸引学生的目光。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在教材中融入预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在单元说明中就要融入预习内容,或是借助相同文体的内容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只有真正重视预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从而实现预习的目标。其次,要在教材中明确预习的内容。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出预习目标,并指导学生按照合理的方法来进行预习。由于教材中这一内容存在着一定的隐晦性,所以也就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将预习任务明确化,突出预习的位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四、 结语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继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预习,组织学生自己大胆质疑与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孟庆宏.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方法初探——预习使学生不再是语文课堂中的看客[J].新课程:上,2012(07):141.
[2]王建春.王晓岚.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6(01):82-83.
[3]周梅玉.课前预习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J].课外语文:下,2016(01):6.
[4]孙海.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有效预习[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92-93.
[5]邓芳莲.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几点做法与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7(03):135.
[6]叶在雄.做好课前预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04):139.
[7]卢中飞.抓好语文课前预习环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01):81-84.
作者简介:
曾文焜,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长汀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