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在线课程发展现状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2018-04-19柳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2期
关键词:在线课程精品课程慕课

柳莹

摘 要 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在线课程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并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快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线课程主要分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两种。对在线课程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对影响在线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后续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 在线课程;慕课;SPOC;教学效果;开放课件;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2-0116-03

1 前言

作为传统课堂教育的补充形式,远程教育为非在校生获取学习机会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已经历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及在线网络教育三个时代。在线课程的大规模建设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优质教学资源得以高效利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美国约30%的高校学生在其学生生涯中至少选修一门在线课程[1]。

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于2013年4月颁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6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包括1767门本科课程、759门高职高专课程、160门网络教育课程,共计精品在线课程2686门[2]。

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也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放教育资源,如何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本文将对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回顾,分析相关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2 在线课程发展历程

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OCW) 开放课件是高校利用互联网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的初步尝试,最初多采用网站建设的形式,将课程的教学视频、课件、习题等材料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学习者免费使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启动开放课件项目,如今其全部2000多门课程已经全部上线。2007年,耶鲁大学启动公开课项目,将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录像连同课件一起发送到网上。在我国,2010年,网易推出“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向用户提供世界级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并在国内成功地掀起一波在线学习的热潮。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进行了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由于精品课程多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相关的教学视频和课件往往可以提供较好的示范作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ke.com)是较早的由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集中展示平台,汇集了国内外众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成为面向全国广大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资源交流、共享平台。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慕课) MOOC通常被定义为一门面向大规模学习者的在线公开课程。与OCW不同的是,MOOC不仅仅是将传统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上传到网上,而是针对在线学习进行专门的课堂设计,如安排助教以引导学习过程、布置作业以进行教学反馈等,从而实现从课件(courseware)到课程(course)的转变。如在线教育的先驱者——可汗学院就将几乎所有的学习环节实现了在线化,并开创了翻转课堂(Flipping the Classroom)、“满十分进阶”等崭新的学习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于教学理念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整体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则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与教师一对一的交流。

目前,美国的开放在线课程教育平台主要有三个,即Coursera、Udacity和edX,高校可采用自主建設或者与平台合作建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制作成15~20分钟的视频,向公众发布。2014年5月8日,我国自建的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www.icourse163.org/)正式发布,我国所有大学均可利用该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在这个平台上,不仅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发布以及课堂作业的布置,还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多维度分析,更加符合中国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 与MOOC相比,SPOC摒弃了“大规模”这一特征,改为以小规模的学习群体换取高质量的学习效果。参与SPOC的学生多为高校在校生,课程的参与人数为几十到几百人。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参与课程讨论、在线提交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大学里特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经常出现课堂学习敷衍了事、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期末考试后快速遗忘等问题。但是在在线课程中,学习过程得到更加精心的设计,如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积极有效的课堂交流、基于过程的评价模式等。通过在视频中穿插小练习,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在线互相批改作业,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得原本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调整学习进度;教师则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初步做到因材施教。

3 在线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

学校方面 近年来,在线课程的开设受到众多高校的重视,在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几所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均与Cousera建立了合作伙伴的关系,用以开展平台建设、教师培训等工作[3]。但目前我国在线课程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的管理经验还相对比较匮乏,如教务处通常只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课程的具体实施无法给予任何帮助,最终往往造成在线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在线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在于教学视频的录制。同传统的课程录像相比,在线课程的拍摄方式更加多元化,制作水平要求也更高,要进行更为复杂的后期编辑与处理。对于许多教师来说,这些技术性工作难度较高,学校提供的网络操作的培训时间也通常较短,无法使教师熟练地掌握相关操作。因此,要切实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

除此之外,由于实施在线课程的工作量较大,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对开设SPOC的教师的教学工作予以量化认定,并与职称评定挂钩,这一举动激发了许多教师的教学热情。另外,通过校际合作,实现SPOC课程的学分互认,也可以增加课程的受众人数,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

教师方面 在线课程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线课程的授课视频虽然较短,但是对于质量的要求更高,除此之外,在线课程的学习者还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如果在线课程仅仅是将大量的文本和视频搬到网络之上,要求学生单纯地进行浏览,那么是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如何对课程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上的引导,使其开展深度的在线学习,这些都需要教师加大教学方面的时间投入以及加强教学方法的相关研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通常是将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中心,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在线课程中,教师必须更好地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进行设计,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在线课程讲授之前,最好先亲自学习一门在线课程,来熟悉课程的整体流程,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之下,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网络教学环境,应对教育领域的转型需要。

学生方面 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以及时间管理能力。杜克大学对于学生参与MOOC的动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出于对某一领域的好奇;

2)作为空闲时间的娱乐方式;

3)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补充;

4)体验在线课程的学习方式。

95%的学生表示,他们学习课程并不是为了取得成绩或获得证书[4],因此,长久以来,影响在线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居高不下的辍学率。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线课程学习的最大缺陷在于时空上的隔离感。目前,多数平台上提供了“聊天室”“讨论区”等交流工具,学习者可以在此进行对话与交流、探讨问题以及分享资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时首先应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并养成每天登录课程平台的习惯,多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切实提高课程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具备初步的认知,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有选择地、主动性地进行學习。

4 展望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大教学规模,降低教学成本,因此具有教学资源、教学对象及教学时空的广泛性,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线课程的建设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缺少大规模商业化的运作平台。目前,网络精品课程、MOOC、

SPOC等在线课程建设得到国家教育部及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在平台建设及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很多相关的探索。在函授教学领域,在线课程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大学教学模式已产生深刻变革,各大高校应在资金与技术上支持在线课程的发展,构建灵活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高校教师也亟待改变教学理念,把握技术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过程参与度,以优化在线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晓华.美国高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过程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4-7.

[2]宋存江,王淑芳,钟成,等.基于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iCourse教材《发酵工程实验教程》说起[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4):9-12.

[3]赵菁.在线课程对高校课程与教学的影响与挑战[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2-4.

[4]夏收.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27-32.

猜你喜欢

在线课程精品课程慕课
MOOC:我国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危机与转机
在线课程教学融入网络消费者行为预测研究
基于SPOC的“数理逻辑”在线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国家精品课程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