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
2018-04-19谢静华
摘要: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新知识传授,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活动应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很好的了解、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熟悉、钻研教材的内在联系,再加上精心的备课,预设各种情境,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将已有知识与经验迁移,真正构建出有效的课堂。因此,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组织教学必将成为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常见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学习起点;有效课堂;精心备课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极其紧密,层次性也很强。教师教学时,如何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教师往往习惯于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面对毫无准备的学生,牵着学生走。凡是书本的内容,都认为是新知识,忽略了学生具体的学情,即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认识和把握不够,致使好生上课“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情况出现,教学的有效性当然也大打折扣。《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这种情况,去年,我决定将这个困惑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很快这个课题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并立项。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有了些许的成果。要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本人在研究与实践中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 了解、研究学生,是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
由于现实条件、环境的不同,同一阶段的学生,因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学习的现实起点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所教的每一届学生,情况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知识积累的层次也不相同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清楚地确定我所教学生的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不得不寻找各种办法。首先,我时常在课前会针对某些方面的话题找一些学生谈话,了解学生自己知道些什么,也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可以调动学生回顾已知知识的激情。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一课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分别出示3:00、9:00和8:58三幅钟面图,问:关于钟表你知道些什么?关于时间你知道些什么?问题一出,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这样我们对于学生关于时间的知识储备就一清二楚了。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整时和半时的知识再重复,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课堂当然就谈不上有效了。此时,我们把精力放在非整时辨析上,让学生在原有的起跳点上,运用自己的方式“跳一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这样的课堂当然也是有效的。所以了解、研究学生,关注他们的现实学习起点,是教师组织教学,因材施教,构建有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二、 努力钻研教材,是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的核心
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只是走好了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针对学生这样的现实学习起点,我们教师该如何做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了如指掌,不但要熟悉每一堂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还要了解这一内容在各年级中的知识层次,它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即要搞清楚学生在此之前学过哪些相关知识,以后还有哪些知识与此相关。教材这样编排的用意,以及这一内容在本册中的位置等,这也就是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找准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意味着教师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自如地把控课堂,再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知识起点进行教学,就一定能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例如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幅教学图中的多个平面图形,找出四边形,进而探讨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学习这一内容的逻辑起点是:二年级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并且注意让学生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折一折、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去认识这些图形的区别。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在已学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总结出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等能力。找准了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依此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必定是高效的。
三、 精心备课,是找准学习起点,构建有效课堂的保障
找准了学生学习的知识起点和逻辑起点,怎样才能以更加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毕竟,课前的谈话等每一节都进行不现实,有时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尝试练习的方式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要预设尝试练习,教师课前就必须精心备课,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桥梁,既要有对旧知识的重温,又要有对新知识的认识的跳板。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这一心理特点,上课时先出示预设的尝试练习,并告诉学生“这个问题是还没有学过的,哪些同学能够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边巡查,边选择学生不同的结果进行反馈,从中找出学生的不同起点,做到心中有数,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这种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的课堂,才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真正学有所得。各种新的知识点才能落到实处。“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有了保障。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活动应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很好的了解、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熟悉、钻研教材的内在联系,再加上精心的备课,预设各种情境,才能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将已有知识与经验迁移,真正构建出有效的课堂。“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将它看作是一种植根于我们脑海深处的教学理念,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它将是我们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作者简介:谢静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西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