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高祖颁布《求贤诏》谈起
2018-04-19陈泰山
陈泰山
为官之要,重在得人,这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哪一个时期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经济社会就发展;哪一个时期忽视甚至藐视人才,任人唯亲,经济社会就落后。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布衣崛起而得天下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从小小的泗水亭长起家,最后取得天下,除了他豁达大度、宽仁爱人等原因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他在去世的前一年,发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书《求贤诏》,求得天下贤才辅助自己,使得国家长治久安。他深知,打天下靠人才,坐天下更要靠人才。
《求贤诏》从周文王、齐桓公谈起,既指出了贤才对于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又立足现实,肯定了贤者对开创汉王朝的历史功绩。“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同时,汉高祖希望贤才继续合作、共同治理天下,对愿意合作者一定给予优厚报答。“贤人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他照顾到了已经在位的包括“三杰”等贤才,又着眼于发现新的人才。“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为了保證诏书有效执行,汉高祖提出了传达的具体要求及执行不力的惩罚措施。“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有而弗言,觉,免。”如果有贤人而不报告,一旦发觉,立即罢官。此诏表达的正是汉高祖求贤若渴的心情、深谋远虑的识见,令人叹服,因此也被称为千古求贤文章之祖。
受汉高祖刘邦的影响,其后代也都非常重视人才。汉文帝刘恒继位后,三年之内连续颁布了《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诏》《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诏》《策贤良文学士诏》,开创了察举制等新的用人制度。他在诏书中反复自谦“朕之不德”,要求臣子“悉陈其志,毋有所隐”,表现了虚己求言和对人才的极端重视,文帝也被史家誉为“三代下贤主”的开明帝王。汉景帝在位期间,颁布了《令二千石修职诏》,此诏内容似乎不是讲用人问题的,但实际上是讲与用人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并且通过讲发展经济阐述用人问题。汉景帝正是通过重视和使用人才,以及一系列政策调整,与其父汉文帝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治”,国家出现了多年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颁布了著名的《求茂才异等诏》,既表现了武帝为建立“非常之功”而渴求“非常之人”的迫切心情,又表现了他对用“非常之人”建立“非常之功”的坚定信心。汉武帝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一手造就了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其中爱才、重才,不拘一格选拔和使用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汉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它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让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的主体民族被称为汉族,语言称为汉语,文字称为汉字,文化称为汉学,都与这个伟大的朝代分不开。
任人唯贤、任贤远佞,用人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从尧放丹朱而禅位于舜,到舜杀鲧而举其子禹;从周公诫伯禽礼贤下士,到管仲劝齐桓公“贤者关乎霸业”;从墨子的《尚贤》,到李斯劝阻秦王的《谏逐客书》;从刘备三顾茅庐三分天下,到唐太宗任贤纳谏而成“贞观之治”,再到宋太祖殿试选真才开创北宋之辉煌;从明太祖“贤才,国之宝也”,到清圣祖反复告诫“举贤退不肖”,再到张之洞、刘坤一上言“变通政治人才为先”……爱惜人才、选贤任能、礼贤下士等思想观点,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我国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的实践和著述之中,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文化中关于选用贤人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尚贤者,政之本也”,我们党只有从执政兴国的高度,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