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回响

2018-04-19

焦点 2018年3期
关键词:蘑菇云画报社摄影记者

孟昭瑞是一名杰出的军事摄影记者,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无数重大的瞬间。他最初与摄影结缘,是在行伍之中。1947年,孟昭瑞随文工团到河北安国县演出,结束之后,一位摄影师过来为大家合照,高个子,身材匀称,健谈,一口浓重的广东口音,这是沙飞,一位著名的摄影家,时任晋察冀画报社主任。照相机当时很稀罕,只能在敌占区的大城市中才能买到,像沙飞这样四处拍摄的摄影记者,是孟昭瑞心中艳羡的职业。

时间来到1948年夏天,孟昭瑞参加华北军区画报社举办的摄影学习班,他抓住机会,最终留在了报社,成为了社长沙飞手下的一名摄影记者。那时报纸不多,摄影记者就更少,基本是文字记者居多,想采访谁,拍谁,到哪都行,没有人会阻拦。这样的条件下孟昭瑞抓住了许多历史的机遇。他接到的第一个大的拍摄任务,就是1949年2月北平入城仪式,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两点,全城狂欢,大学生们把欢迎的标语贴在炮筒上。那天孟昭瑞拍了十几卷胶卷,那个年代节约为荣,一次用这么多卷,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问起孟昭瑞当摄影记者的感觉,他的回答是:“幸福。”

因为摄影记者这个职务,孟昭瑞获得了不少接近国家领导人的机会。1949年6月,19岁的孟昭瑞在新政治协商会议上,第一次为毛主席照相,他紧张得手发抖,毛主席还安慰他:“别着急,慢慢来。”他强行让自己镇定下来,取景调焦,迅速按下快门,按下快门的那一下,毛主席爽朗地笑了。孟昭瑞说1949年目睹一个新中国诞生,大事不断,每天都觉得很快乐。那个时代的摄影记者是幸运的,有非常多的机会去磨练,哪怕是一个刚入行的年轻人,也有足够的机会迅速成长。“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第一个五年计划”等……面对各类历史性的大场面,孟昭瑞的拍摄技术愈发可靠成熟,哪怕有时需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在1967年6月,作为《解放军画报社》摄影记者的孟昭瑞,为了拍摄第一颗氢弹的爆炸试验,正跟随一众科学家,在西北的核武器基地冒着风沙待命。任务通知中,1967年6月17日上午9时被确定为“试验零时”,此次拍摄有一个关键的地方:这个时间如果按照指定地点拍摄,很难完成任务,因为按照之前孟昭瑞拍摄核武器试验的经验,上午9时拍摄发射烟云正好是逆光,这个角度和方位是拍不出蓝天和粉红蘑菇云的。唯有到下风向去拍,才能保证拍摄到理想的图片。

新华社负责此次新闻事件的全国发稿,但他们的摄影记者不被准许参加此次核试验任务,因此孟昭瑞还肩负着向全国人民展现此次氢弹试验的重担。再三争取,孟昭瑞才终于获得到下风向拍摄的批准。

他提前一天(6月16日下午),乘车到拍摄的地点,直接在戈壁上过夜、踩点。孟昭瑞将手上的三台哈苏相机一字排开,相机装好胶片后背,调试完毕,“零时”一到,先是见到光辐射,然后再是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颗仿佛要吞噬天地的巨大火球,在天空中呈现出一朵鲜艳的蘑菇云,而蘑菇云的变化过程,被孟昭瑞用相机一一记录了下来。这一次拍摄,也成为孟昭瑞核试验拍摄最完美的一次,因为这一次火球和蘑菇云的形态是最丰富、最壮观的。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新闻媒体,每当人们向后人介绍五十年前我们国家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时,孟昭瑞拍摄的图片,是最常用的展示素材之一,看着那恣意绽放的蘑菇云,核武器一次在沙漠中爆炸的巨響,仿佛能透过图片,传到观众的耳边。

猜你喜欢

蘑菇云画报社摄影记者
为什么核弹爆炸会出现蘑菇云
大爆炸蘑菇云
融媒体环境下的纸媒升华——以民族画报社蒙古文版编辑部微信公众号“蒙地色彩”为例
红色蘑菇云
我的祝福和期望
新闻传播中摄影记者的重要性
童年的蘑菇云
为什么会从事摄影Ami Vitale摄影记者纪录片制作人
一名摄影记者的自我迭代
云南画报社 第3届南博会“雨林口岸·山水磨憨”专题摄影展诠释磨憨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