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

2018-04-19史家亮

理论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体特色价值

史家亮

〔摘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坚持将人民作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享有的主体,对人民价值主体地位作出了新阐释,确立新时代以人民幸福为核心价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目标体系,在赋予现代化目标新内涵的同时,共同指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目标的新发展。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明确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有更多获得感,促进了人民价值实现的新拓展。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8)02-0072-06

人民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一系列新变化,充分利用历史和现实的有利条件,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人民幸福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奠定了更为丰厚的基础。习近平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 〔1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切实利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中华民族迎来从富到强的历史性飞跃,迎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全面开启从富到强伟大飞跃的历史征程,是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奋斗史来看,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华民族开始站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逐渐富起来,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全面开启中华民族从富到强伟大飞跃的历史征程。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折。因为,中华民族以自身的经历表明,对一个民族而言,富不一定意味着强,但强一定要富。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是富和强的有机统一。不仅如此,中华民族由富到强的历史性飞跃直指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极具历史底蕴和战略眼光的伟大梦想,也是全党和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实现的伟大梦想。这一梦想的价值取向,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开启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正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奠定更为丰厚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很长时期里,出于对基本国情的考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一直定位于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深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实现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8,为提前达到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明确规划了从现在起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新高度,有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奠定更为丰厚的基础。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表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带有前提意义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在整体上长期处于发展程度较低的状态,决定了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改革所推动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人民需要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实现程度也稳步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全面贯彻,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党的十九大及时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型的重大判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11这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从价值取向角度看,它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更充分地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一方面,它表明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它预示着人民的多样化需求将通过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得到更好的实现。这一变化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在国际事务中,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放发展的,需要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变化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形势。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双赢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基本诉求。另一方面,世界还很不安宁。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新干涉主義不时出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激烈,全球性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极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关于世界舞台中央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以大国作为捍卫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天下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带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要求,赋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鲜明的实践特色,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提供了更为宽广的世界视野。

上述带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新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变化,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人民价值取向新境界的实践背景。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人民价值主体的充分肯定

在价值活动中,价值生成源于主体的需要,价值关系的实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这就要求对价值活动的理解首先应立足主体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扬人民主体性,以尊重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心,坚持将人民视为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享有的主体,从而把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发挥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丰富的人民价值主体思想。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把人民是历史主体和价值创造主体的思想,运用于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强调和尊重人民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2 〕21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历史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科学阐释和充分肯定。一方面,人民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力量。“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整体层面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全面向纵深展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坚持人民价值创造主体地位,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实现的政治前提和实践保障。在新的实践条件下,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就要始终认识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3 〕27只有这样,党才能夯实执政根基、经受执政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持续推进中不断维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3 〕40这一内涵丰富的论断把中国梦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归宿。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在中国梦战略思想中,作为集体的价值主体与作为个体的价值主体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3 〕49考察价值主体的前提是一些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理想和追求。这些个体的理想和追求是推动中国梦生成、发展与实现的不竭源泉。同时,中国梦也符合每个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更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由此,中国梦不仅仅是指个人梦,而且是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民族理想和政党理想的有机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价值评价主体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是价值评价主体。“价值评价是主体从自身的需要或利益出发,运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的价值及其价值量进行评价的精神活动。” 〔4 〕88价值评价的主体决定了包括价值评价标准在内的一系列价值评价活动,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人民是价值评价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论断,进一步强调和彰显了人民价值评价主体地位。习近平指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5 〕698这是对人民价值评判主体地位更为充分和深刻的认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集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于一身。最高裁决者从程度上、最终评判者从时间上强调了人民的价值评价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把人民主体地位细化并且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发展的全过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的价值享有主体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不仅表现在肯定和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评价的主体,更重要的是坚持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益的享有者,是价值享有的主体。“作为属人的范畴,价值反映的是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生产决定的人的目的、利益和需要。” 〔6 〕156人民作为价值享有主体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化人民价值享有主体地位的认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人民视为价值享有的主体,最主要的是让人民群众在物质层面上享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价值享有主体认识的深化,不仅表现在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强调,更集中表现为将共享上升到执政理念的高度,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切实推动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3 〕40。“三个共同享有”的实质,是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对人民价值享有主体的表述更为具体和深化,有利于在实践中补齐地区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社会结构不平衡等民生短板,更加切实地维护人民利益,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价值目标的新发展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价值目标意味着人对价值关系的一种理想性、观念性把握,体现了人所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目标,是对我国现代化价值目标的理论概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引领。这一目标,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日益形成并不断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在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验,科学把握建设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导向,确立起新时代以人民幸福为核心价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这一目标,在赋予现代化目标新内涵的同时,极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价值取向的空间。

(一)富强蕴含着经济层面价值目标的人民性。经济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发展首先要有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是推动实现富强目标的根本途径。虽然对富强的追求是任何社会主体的基本需求和前进动力,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富强所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希冀、未来的愿景,更是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不懈探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富强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地回答了富强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3 〕4这意味着,实现富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从根本意义而言,富强能够为人民经济利益奠定丰厚的基础。人民经济利益最直观的表现,是从社会中得到可供生存和发展的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等数值持续增加,人民的衣食住行等状况得到持续改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业不断发展,这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一个富强的中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不仅如此,中国的富强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起来给世界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的富强拉动和推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增多的机会。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富强的中国给世界带来了福音,一个日益富强的中国将会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民主蕴含着政治层面价值目标的人民性。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与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民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一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习近平特别强调:“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7 〕1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证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始终为人民服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7 〕5;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坚持发展基层群众自治,保证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实践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保障人民政治权利、促进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实现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政治优势,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

(三)文明蕴含着文化层面价值目标的人民性。文明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8 〕9文明的这一标志性功能,本身也意味着人民是文明的享有者。社会主义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一种高级文明,是人民在实践中自觉创造的并且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把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机结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一直重视加强和改善人民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将其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和增强人民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进入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时期。习近平不仅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还要求全党“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 〔9 〕,以此推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强调文化自觉自信。文化自觉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 〕2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现代化,大力发展繁荣先进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和谐蕴含着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人民性。和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要价值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新的统一。这一价值目标,内在地包含着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两个维度的内容。这两个维度分别基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向度,表达人民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价值追求。其中,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特定的内涵,集中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生活状态的价值追求。社会和谐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了人民对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它不仅符合每个社会成员的切实利益,而且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就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与和谐相处的内在关系来看,三者有着内在一致性。和谐相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最直观的价值追求,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既是一种社会价值理想,又是实现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和手段。其最终价值指向,是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最终达到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

(五)美丽蕴含着生态层面价值目标的人民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类一直探求的價值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把握。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人民的切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人与自然共生共赢是符合人与自然共同利益的关系状态,这是人与自然之间达成的一种协同、协调、适应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符合人民的切实利益,也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正如习近平强调指出的: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 〕50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扭转重经济、轻生态的思想观念,助推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增强人民的生态利益,有力地推动了人与自然协同发展,实现了自然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有机统一。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民价值实现途径的新拓展

在价值活动中,价值实现是价值活动的归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价值取向归根到底要在价值实现中得到检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形势,全面推进新发展,在不断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确立起党在新时代以人民幸福生活为核心的发展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落地,就是在新时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党在新时代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份承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种责任担当。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落实到经济生活上,就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长期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我国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非均衡发展之路。以此为基础,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2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落实到政治生活上,就要努力实现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是人民群众的历史要求,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在当代中国,人民民主体现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着广泛性和真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3 〕41。这既是人民民主的反映,也是人民民主的保障。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落实到文化生活上,就是“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2 〕42。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反映了人的发展的实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客观上要求通过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坚定人们共同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想信念,提高各行各业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落实到社会建设上,就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解决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 〕4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客观上要求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民生得到持续改善。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落实到生态建设上,就要努力实现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都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和民族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发展,客观上要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总之,人民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价值取向的一脉相承和重大发展,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取向的新境界。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取向,是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体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阮 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孙伟平.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1.

责任编辑 吕晓斌

猜你喜欢

主体特色价值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小黑羊的价值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