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思考
2018-04-19李政儒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推动人民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公共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特殊范畴。公共文化和其他类型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公共”二字。公共文化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全部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其公益性、公开性、共享性等属性。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 均等化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内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大大增加,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文化建设水平和物质文明发展水平还不匹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由此可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国实现从温饱型社会转变为全面发展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公共文化事业投入、支出还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投入,应当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相适应。
2005年,我国文化事业费用133亿元,到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用已经增长到770亿元,近十多年来投入费用大幅度增长。但是从文化事业费用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2005年为0.39%,2016年仅增长到0.41%。这说明我国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并没有和我国财政支出同步增长,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法制水平有待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法制手段,只有依靠法律对公共文化建设进行规范治理,才能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迈向科学化、体系化。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专门立法已经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立法方面明显滞后。美国早在20世纪就通过了《国家艺术和文化发展法案》和《国家艺术和人文基金会法案》,加拿大政府于1988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确定国家为多元文化主义的《多元文化法》。而我们的周边国家,日本有《美术馆对外开放促进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社会教育法》。韩国有《文化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法》《地方文化振兴法》《大众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法》。俄罗斯有《联邦文化基本法》等。国外公共文化不仅基本法完善,并且大量针对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专项立法也都对文化立法体系做出了补充,我国的公共文化立法则十分薄弱。2016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及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法”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两部有关文化方面的法律通过,说明我国文化立法方面不断进步,但还需要不斷完善立法体系,提高法制水平。
(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不均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猛,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非均等化的现象也十分普遍。社会阶层非均等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非均等化的主要表现。在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相对发达城市、富裕城镇,部分地区基层文化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限制了基层文化活动组织的水平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品牌化阶段,而有些地区文化事业不进反退。各地的文化投入支出、文化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成为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导向
(一)转变职能,加强履行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化,全面加强政府职能的履行,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前提。要结合实际,科学调节文化政策,优化创新管理模式,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发展铺平道路,为文化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统筹区域,缩小差距
要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显著问题,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事业存在的差距,补齐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切实保障全民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打好基础,稳步前进
要先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做到文化活动场地覆盖到基层,合理配置文化设施设备,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定位基层,深入人民,吸引群众投入到文化活动中来,并且潜移默化地从群众中培养新生文化力量。
作为政府主导、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实现科学管理,高效落实,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摸索平衡,真正做到全民共享,全民参与。
参考文献:
[1]杜梦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7.
[2]张磊.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3]岳伟.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文化职能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李政儒,男,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文化站站长,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