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脱口秀吧
2018-04-19韩浩月
韩浩月
朋友要结婚,请我做婚礼主持人。这是个重大任务,活儿接下来之后就开始焦虑,怎么才能让婚礼轻松有趣,让新人满意、来宾印象深刻呢?最后的决定是,把婚礼主持词,写成脱口秀风格。
那份主持词,六易其稿,段子要讲得精彩,包袱要抖得响,还得掌握分寸,不能因为单纯追求效果破坏了婚礼的庄重性。不打无准备的仗果然带来了良好回报,那场婚礼整个过程笑声不断,宾主皆欢,之后的喜酒,喝大了好几位。
当然,婚礼变成脱口秀现场,离不开新郎的配合。万万没想到,他也提前准备了稿子,在各个环节发言时,自黑精神令人叹为观止,尺度把握在不至于让新娘当场翻脸的底线之上……这不禁让人畅想,假若每个中国婚礼都能变成脱口秀,闹洞房这种陋习,是不是就可以取消了?
脱口秀这种话语方式,来自于西方,是西方文化的口头表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络或电视上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拿明星、名人甚至总统来调侃,虽然有些梗看不懂,但还是能通过节目,感受到言论的表达宽度以及隐藏其后的智慧与立场。
中国的脱口秀节目,出现较早、影响较大的是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不过该节目的主要焦点在他身上,火那么久,压根不记得除崔永元之外还有谁表现精彩。后来《实话实说》换主持人、停播,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便停止了进化的脚步。上海某演员也在电视上搞过脱口秀,但因为嘴巴讨人厌,人也显得油腔滑调,徒有脱口秀的形式,缺乏脱口秀的内涵。
在美国讲脱口秀出名的黄西,让观众再次看到中国人讲脱口秀的潜质。黄西在形象上不像是一个脱口秀表演者,看上去严肃、木讷、羞涩———这也是典型的中國男人形象,但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一开口,语言便会颠覆形象,让人对表演者有全新的感受。由此可见,说话的技巧,分寸的掌握,表达的智慧,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
可惜的是,黄西后来才华慢慢淡去,讲的段子也不好笑了。直到互联网上的吐槽类综艺节目出现,许多人的脱口秀潜能被释放了出来。尤其是那几位年轻的表演者,用老眼光看,可以归于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嘻嘻哈哈、游手好闲的那一类人当中,但就是因为吐得一手好槽,成了红人,身价不菲……这表明,一个全民吐槽的时代真的来了。
吐槽文化在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上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那时候人们通常用“起哄”来形容吐槽。网络流行文化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但唯有吐槽精神没被淘汰,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受众。
吐槽类节目的优点在于总说真话,把被吐槽者按在录制现场的椅子上,大家轮番、互相吐槽,但极少有人觉得尴尬,更无一人当场翻脸,所有参与者都开心地笑成一团。这就能看出吐槽节目中的中国智慧了———不得罪人,仍然是这种节目的核心。岂止是不得罪人,有的吐槽还是一种巧妙的拍马屁,难怪有无数当红艺人,都雀跃接受邀请。
暴戾的网络舆论环境,太缺少这样一个嘴巴毒、内心却有善意的言论场合了。吐槽节目中的脱口秀表演,无形中拥有了身份上的平等、良药苦口、坦诚相待的成分。蔡康永曾有一本卖得极好的书叫《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其实吐槽类节目也在无形中教人如何掌握说话之道。如果生活中有许多脱口秀选手式的说话方式,那么人们的精神、生存状态,或许会轻松许多。
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往往会有冲突,“言不由衷”让许多人感觉到困扰,但如果脱口秀的语言形式深入人心,没准能解决人们的表达困惑,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
所以,如果心存幽默,且愿意呈现善意,营造好的氛围,不妨重新学习组织语言的能力,把话说得有意思起来。一个“人人都是段子手”的社会,是可以充满欢声笑语的。想要活得不那么沉重与焦虑,让我们一起脱口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