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的“加减法”
2018-04-19文丨李佳旭
文丨 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一代穷、二代穷,但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穷下去吧!”
桐梓县松坎镇岩椅村,因村内一座大山酷似石椅而得名。但这里山高土薄,这把“椅子”并未能成为当地村民舒服的靠山,反而因为长久的产业发展不均而显得贫困。岩椅村长五间村民组今年初刚刚种下了50亩白芷,组长王德宽来到地里,看着已经发出嫩芽的药材,太阳照着黝黑的脸庞,布满邹纹的脸上现出了淡淡的微笑。
“这块区域以前一直是传统的玉米种植生产,自开展退减玉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村里成立了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村支部书记担任合作社法人代表,全面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发展经济效益更好的种植项目。”松坎镇党委书记王毅说。
自桐梓县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全面铺开以来,松坎镇不等不靠,抓机遇、争主动,探索出“村社合一”“四个统一”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一手拉着群众、一手牵着市场,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村民发展种植高产、高效农作物及经济作物,释放了土地效益,做活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法”。
势在必行 非调不可
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最近,松坎镇三元村的桃花又开了,素净的白色铺满山野,看着繁茂的花海,老百姓眼角也笑成了一弯新月,心里想着: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白花桃不仅绿色健康,而且果质好、口感舒适,深受市场欢迎。去年白花桃成熟时,批发商直接来到三元村蹲点收购,现场采摘、现场收购、现场打包,当天就能发出,通过物流快递运往全国各地。“我们松坎镇当地人想吃都买不到,全在桃林里就被卖光了。”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山区农业也要发展,但传统农作物已经很难再适应老百姓的需求,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2017年,桐梓县松坎镇三元村就自发在公路沿线开始调产业,玉米下山,种植豌豆、胡豆,发展白花桃。
要改变几十年玉米种植的传统,群众难免不知所措。“村民本来就要喂猪,那就要用玉米来当饲料。现在不种了又要花钱去外面买,老百姓想不通。”当松坎镇党委副书记娄星辉说到当时群众的顾虑时,记者不禁想到电影《十八洞村》中的一个情节:“杨班长”听说要不种杂交水稻而种老稻谷,又用老稻谷卖的钱来买米吃,觉得非常荒谬。
“我们的群众朴实、憨厚,但也会算经济账,只要给他们做一下加减法就好做通思想工作了。”娄星辉说道,松坎山高平原少,不能机械化耕作,现在用高效经济作物代替传统低效农作物,以前一亩地的玉米现在只需要半亩地甚至更少的收入就能买得来,为什么不改种呢。
调减调减,减了玉米那加什么?在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实施中,松坎镇通过组织召开返乡能人座谈会、群众会和田间地头指导会等多种形式,围绕种什么、怎么种、技术指导、产出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后,该镇特邀安徽亳州药材公司到松坎考察,确定发展种植中药材白芷。“因为松坎一直以来野生白芷比较多,邀请专家前来检测土壤、温度等,这里也比较适合发展白芷种植。目前种植覆盖全镇6个村2830亩,同时联系安徽的药厂进行订单式销售,销售种子、回购成品,11月就能有收成,鲜品能卖1.5元1斤,烘干后更是高达每斤8元,预计亩产能达到3000斤以上,政府还会为每亩白芷农业补助300元。”
今年,松坎镇利用退玉米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完成了玉米调减7150亩,除了白芷种植,还新栽特色经果3321亩,发展蔬菜2600亩,食用菌1万棒,种植饲草300亩、退耕还竹0.9万亩。
村社合一 协调发展
白芷、辣椒、李子、花菜……站在岩椅村“石椅”对面半山腰的观景台远远望去,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以前的玉米地已经变成绿油油的“宝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随即引入眼帘。
下山来到花菜二期基地,在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三十多位村民正在忙碌地种植花菜,岩椅村白果组村民陈永荣就在其中。
陈永荣家中四个孩子读书,丈夫多年前出外打工后就一直音讯全无,自己独立撑起整个家,但贫困并未压垮这位坚强的母亲。村委会成立了合作社后就介绍她进入花菜基地务工,又通过特惠贷养殖了10头大肥猪,今年初经过统计,她家去年总体收入已经超过3万元,通过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
花菜基地是由镇里引进的黔北惠农科技有限公司与岩椅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的,目前已经发展了1000亩花菜。岩椅村支部书记熊德波介绍,村民把土地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还可以进基地务工,每小时8元钱工资,现在天气好,一天能做10小时以上。全村共38户贫困户,除了6户低保户之外,其余32户全部进入基地务工。村里的合作社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基地,每户贫困户年终还能直接分红500元。除了花菜基地,合作社还入股了年出栏1万头的锋华养殖场,贫困户每年每户也可以分红631元。
今年以来,松坎镇在全镇6个村都组建了具有法人代表、实体经济支撑和法律手续完善的“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和村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大户+农户+贫困户”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和农户入社逐步全覆盖,同时解决资金来源、责任主体问题和增加集体经济积累及降低群众风险问题。
村社合一的合作社与以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在哪里呢?熊德波说:以前的合作社以大户为主,大户说了算,难免出现决策失误,难于管理,落于“空壳”的较多。以前村里的辣椒合作社就以失败告终,去年的菊花专业合作社也以失败告终。劳力成本损失很大,老百姓也逐渐失去了信心。现在以支部撑头来成立合作社,大户、贫困户、村支两委全部入社,任何决策都要通过大会表决,避免了一言堂。老百姓有了依靠、有了抓点,进基地务工工资又是当天结算,早上做工、晚上收钱,也免除了劳动力成本损失的风险,同时避免了大户“钻空子”套取项目资金,让实惠真正落在老百姓身上。
王毅向记者说起了发展“村社合一”的初衷:农民专业合作社各地都在建,但效果不明显,上级部门指导也都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比较单一,导致太多太散,没有领头羊。就像打仗一样,谁都在指挥,就难免缺少战斗力。基于这些问题考虑,农村支部就是要带领老百姓致富,要加强党的领导,支部与合作社要有机统一,不能“两张皮”。省里要求大规模消减玉米种植,这是一场“革命”,脱贫攻坚更是一场“革命”。怎样把市场和群众更好地联结起来,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没有党的领导是不行的,必须靠支部发挥堡垒作用。“支部+合作社”,对资金整合、群众发动、资源利用有很大的裨益。
松坎镇村民正在花菜种植基地二期播种
助农惠农 任重道远
“传统种玉米的收入不大,栽种中草药白芷是签了合同肯定卖得出去,这下我们放心了。”松坎镇茶店村村民邱光全高兴地说。
“我们村主要是以中药材白芷种植和花椒、辣椒种植为主。”松坎镇茶店村村支书、合作社法人代表王光宇向记者介绍,合作社主要实行“四个统一”:统一购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购玉米发展养殖业、统一订单回收。“统一订单回收主要是解决农民种出来怕销售不出去的问题,现在有了这‘四个统一’,彻底打消了农民的顾虑。”
玉米调减后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但如何销售也是一大难题。“成立合作社、调整产业最终目的是助民惠民,为了保障老百姓的权益,我们采取镇政府与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再由公司与各个村的合作社签订订单的方式,政府撑头发展订单种植,保证有卖处,降低了市场风险。”王毅如是说,不管是“三变模式”,还是“塘约经验”,我们经常都在学,他们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特殊的条件,完全照搬复制不太符合松坎镇的实际,那怎样才能将学习的经验落地呢?“村社合一、四统一”就是松坎镇的有效载体。有了合作社的牵头,有了专业化公司的技术和管理,有了合作社与公司种植销售合同的签订,村民打消了心里的顾虑,才能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
成立合作社是松坎镇盘活农村现有资源的必然需要,但合作社必须选好“两个人”,支部书记和本地能人,要通过政策和机制吸引人才,充实队伍。王毅说道,合作社乃至全镇全村的发展蓝图制定是要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要让各村提方案、提建议,要靠老百姓、靠合作社成员、靠一般大户。
“这个组去年就是由大户搞的合作社发动我们种植了菊花,但是因为种子问题导致欠收,钱倒是没亏什么,但却亏了时间和劳力。”记者离开时,岩椅村长五间村民组组长王德宽还在地里呵护着白芷嫩苗,“今年还不错,白芷发芽了,有公司签订单,有村里的合作社作靠山,好日子就要来了!”
松坎镇的“加减法”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增减,“减”的是老百姓产业发展的顾虑。“加”的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