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新路
——云南省省道313 线易门县城至岔河公路改建纪实
2018-04-19云南省玉溪公路局黄泰苹宋琦海春华
文/图 云南省玉溪公路局 黄泰苹 宋琦 海春华
上图:改建后的省道313线下图:省道313线改造升级后,提高了公路路况水平。
提起云南省道313线玉溪市易门县城至岔河公路,真是让人又爱又怕——爱的是一路风光旖旎、山高箐深,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茂密的森林及繁多的植物种类,山顶空气清新、绿意盎然,沿途峡谷风光、云山雾海、铜矿遗址等美景吸引了不少自驾、摄影爱好者前往,被网友称为云南最美公路之一;怕的是,这条公路路窄弯急、崎岖难行,临近绿汁镇有段盘山公路叫“七十二拐”,从山顶到山脚的绿汁镇,海拔高差720多米,仅仅回头弯就有33个,并且坡陡崖深,用驾乘人员的话形容就是“驾驶员开到脚软,乘车人甩到呕吐”。
常年累月碾压留下累累伤痕
这条美丽又险峻的公路,始建于1959年,1975年铺设为沥青路面,是玉溪市易门县龙泉、铜厂、绿汁三个乡镇共27个村委会、347个自然村、18个民族的主要交通干线,区域辐射人口约20万,对加强易门县与滇中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顺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末,伴随着易门县绿汁镇地下铜矿资源开采的逐年枯竭和矿务局的解散,“滇铜古镇”的繁华归于沉寂,公路繁忙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留下一条常年累月大车碾压下伤痕累累的公路。沥青路面砂石化严重,弹石路弹石脱落,路况质量、服务能力、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都很差,严重制约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沿线居民对改造此段公路的愿望十分强烈。
面对落后的公路交通状况和人们的殷切期盼,在云南省、玉溪市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省道313线易门县城至岔河公路列入了交通运输部2015年省道改造计划,由玉溪公路局担任项目建设法人,组建指挥部承担项目建设管理任务。改建工程起于易门县龙泉镇,途经绿汁镇,止于易门县岔河三岔口,全长58公里,布线以沿用原老路为主,全线按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其中三级公路45.1公里、占全线79%,四级公路12公里、占全线21%。
省道313线水沟支砌现场
省道313线改造后,提高了公路便民和出行服务水平。
不等不慢建成文明样板路
省道313线易门县城至岔河公路改建工程于2015年9月开工,2017年9月完工。面对弯多路险、坡陡崖峭、石料紧缺的施工环境,参与省道313线改建工程的建设者们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强烈危机感、责任感,顶酷暑、沐风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在路上、路在心中”的公路人精神,出色地完成了改建任务。工程完工后得到了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质量监督局的高度评价。
建设过程中,指挥部始终坚持以“努力将省道313线易门县城至岔河段公路建设成为一条优质公路、安全公路、廉洁公路、服务公路”为理念。通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落实质量稽查制度、严把材料质量关、推行工程首件制、利用先进设备推进机械化施工提高工程质量等措施,确保了工程建设始终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
路基——通过改弯降坡、路基加宽、增设视距台等,保证足够的行车视距;通过削峰适谷、改善线形,提升路况水平。
路面——在水稳料铺筑前,对于路基拼宽部分,铺设土工格栅,增强抗压强度,为整体路况质量提升做好基础保障;在沥青路面铺筑过程中,采用新工艺加入抗车辙剂,使得整条公路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水损坏性能、抗老化性能等得到全面提升;沥青路面铺筑施工全部采用机械化摊铺,施工工艺规范,路面平整度较好。
铺下的是路,竖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指挥部高度重视文明施工管理,积极回应群众需求,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沿线村镇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赞誉。2016年9月16日晚,易门突降大雨引发山洪,绿汁江江水暴涨,改建工程的终点一侧公路被冲毁,绿汁江两岸大量树木被冲倒,河床淤积严重,沿线两间房屋发生倒灌并淤积大量泥沙,严重影响沿线居民出行和建设物资运输。指挥部紧急调派装载机2辆、挖掘机1辆,清除树木、枝杈、砂石等,并在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下,连夜抢通了一条临时便道。抢险队员们浑身湿透,连续十几个小时坚守在抗击水毁灾害第一线,不怕困难、敢打硬仗、勇于奉献的精神,让当地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凤凰树下掩映安全路、服务路、景观路
公路建设是百年大计、民生大计,安全保障重于泰山。针对改建路段弯道多、坡道陡、路面窄的状况,指挥部全面实施安保工程,为危险公路系上“安全带”,栓紧了“平安绳”,也系牢了民心。首先,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对急弯险道全部实施拓宽改造和增设防护墙、波形护栏等处理,全线共安装钢筋混泥土防撞墙4.4公里、波型钢护栏19.1公里,安保里程占总里程的40.5%,这个比例在云南省国省道干线改造中是最高的。其次,增设规范标识标牌,设置警示桩1515棵、振动减速带1954平方米,处置平交道口21处,设置交通标志726块,划设标线6028平方米,又针对绿汁坡段的33个回头弯作了超加宽处理。再次,开展桥涵改建,新建小桥一座,全线维修加固桥涵15道、增设96道、改造9道。最后,全面加强公路路基防护,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有路基,采取喷浆、钢桩、防护墙等措施,有力保障路基边坡的安全稳定,并对路肩进行了绿化或硬化。改建后的公路通行能力和驾乘安全舒适性大为提高,“以前这条路外地车根本不敢开进来,路又弯又颠簸,就是本地驾驶员,开起来也是小心翼翼,看着公路变宽变平,防护栏又多,感觉心里、脚下都有了安全感。”经常走这条路的司机王先生点赞道。
省道313线改造后,提高了公路抗灾能力。
同时,为打造一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群众、方便群众的“服务公路”,改建工程对闲置的养护道班、优化改线结余出的老路进行再利用,将其打造成沿线服务区,增设服务设施,方便沿线群众、过往车辆及驾乘人员。全线共设置公交车和群众车辆停靠站25处、设置临时停靠站26处、设置服务区3个和加水站1处;沿公路路缘将公路与岔口、村民大门等接拢搭顺,方便沿途群众及车辆出入;增设旅游厕所,进一步完善公路基础设施;在村庄附近埋设双圆管涵(承重管),便于沿线群众架设水管、光缆等穿越公路时使用;在农作物栽种前,对利用矩形沟进行灌溉的沟渠进行了疏通;在服务区和加水站建设中,均考虑了增加地方特产交易和商贸的功能。
省道313线改建工程不仅建设了公路大通道,而且建设成了景观路。为改善公路沿线的绿化景观,在施工中尽量保留原有行道树,并因地制宜栽种了云南樱花、凤凰树、蓝花楹等树木3923棵、播草1.6万平方米,种植灌木3000平方米,并对路肩进行绿化,对局部高边坡进行主动柔性防护,在绿汁半坡K72+050-K72+220处增设休息区、观景台,拓展公路旅游功能。走在省道313线上,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路畅景美,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行。
滇铜古镇焕发新时代新风采
公路通、百业兴。公路是云南主要的运输和出行选择,承载了90%以上的货物运输,国省干线公路更是连接城乡、完善路网、提升等级、增强运力的重要交通干线。易门县城至岔河段公路的改建,标志着易门县的交通面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更使公路沿线20余万居民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对进一步完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公路路网体系的整体效益,提高区域内通行能力和通达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方便沿线群众出行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建设者们的努力与付出结出了美丽果实,省道313线易门县城至岔河公路如同巨龙蜿蜒盘旋在大山间,一派“山舞银蛇”的壮美气势。全长58公里的公路改建完成后,这段让不少人头晕目眩的行程已经变得轻松不少。“滇铜古镇”不再遥不可及,绿汁雄奇险秀的高山峡谷风光,保存完好的铜矿工业遗迹和文化遗产,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生活在绿汁镇的人们短时间内就可以从绿汁镇到达易门县城,绿汁镇低海拔热河谷地区生产的冬早蔬菜、“菌乡易门”丰富的野生菌更多更快地走上了周边城市的餐桌,并销往东南沿海。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处处留下了人们的足迹和欢笑,有带孩子去绿汁江畔感受大自然、捡鹅卵石的;有曾在易门矿务局上班的工人,从外地带着妻儿老小回绿汁缅怀逝去岁月的;有自驾去绿汁铜矿旧厂区、月亮湾采风摄影的……
公路的改建,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省道313线的改建留下了建设者们的足迹,他们与每一名公路人一样,在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自己的辛勤汗水凝聚在沥青和砂石之间,以长路当歌,用青春和智慧描绘家乡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