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对“大洲谈判”的贡献
2018-04-19张金锭
张金锭
大洲国共双方谈判是抗日战争时期闽赣边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文介绍时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黄道对“大洲谈判”的四大贡献。
纵观风云建立谈判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闽北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国民党军队和地方保安团联合行动,重重封锁和“围剿”闽北红军游击队,闽北游击区进入最艰难的时期。1935年8月,黄道在武夷山岚谷乡黄龙岩主持召开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作出了“开辟游击新区”决定。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到1936年下半年,闽北游击区扩大到以崇安为中心,东至松溪、政和,西至金溪、资溪,南接将乐、泰宁,北达广丰、浦城,包括龙泉、庆元、江山闽浙赣3省边区26个县的广大地区,闽北红军独立师由原来的4个纵队发展到6个纵队,赢来了闽北三年游击战争最好的时期。
图为黄道
1937年1月,黄道获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后,敏锐地意识到,国内形势正发生急剧变化。2月7日,他亲自起草了中共闽赣省委《关于开展反帝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同月,黄道收到吴华友从香港寄回的中央印发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等文献,立即组织中共闽赣省委县团以上干部学习讨论。在干部会议上,黄道灵活引用列宁有关“革命的妥协”“以退为进”等理论观点,消除一些同志认为“国共合作只有一次”的片面看法,统一了思想认识。为举行大洲谈判,促进抗日统一战线在闽北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呕心沥血策划谈判方针
1937年3月7日,在黄道主持下,中共闽赣省委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军政委员会”,黄道亲任主席,曾镜冰、曾昭铭任副主席。继尔,黄道以闽赣省军政委员会名义发布训令,号召闽赣边人民“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都参加到反日阵线上去。”并顺应时局的发展,在政策上实行“五个”转变:一、对一切知识分子,只要不是反动头子都加以保护,并吸收其加入反日阵线。二、对小工商业应加以保护,对较大的商家也只能要他们捐款。三、对于富农也不应捉来罚款或捐款。四、对小地主,只要能同情反日,民愤不大,自动捐款的可不没收其财产。五、对俘虏来的白军下级军官,应进行反日宣传,并释放回去。跟着,接连向江西、福建两省国民党当局发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紧急呼吁。但闽赣两省的国民党当局对中共闽赣省委提出通过谈判达到联合抗日的呼吁置之不理,坚持“剿共”政策。
“八·一三”上海淞沪会战时,在闽北“清剿”红军的国民党第3师、75师、76师等调往抗日前线。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江西省当局才有了与中共闽赣省委接触谈判的意向。同年9月,黄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致函国民党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再次要求其派代表前来谈判。同时写信给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叶剑英,向中央请求有关举行国共谈判、合作抗日的指示。此时,在全国抗日形势四处崛起的推动下,国民党江西省地方当局才同意在大洲举行谈判。
图为1938年,陈丕显(左)与黄道(右二)及其子黄知真(右一)
指派儿子当谈判代表
黄道的长子黄知真,1920年出生,11岁参加革命,13岁入团,15岁加入共产党。他是由黄道引领走上革命道路的。黄知真在闽北苏区时期曾任闽北分区儿童局书记,闽北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在1937年9月初大洲谈判前夕,中共闽赣省委召开会议研究指派谈判代表人选时,黄道提出指派他的长子黄知真(当时仅17岁)和闽北分区教导大队大队长邱子明为谈判代表。会上,大家怀疑这次谈判国民党江西省当局并无诚意,危险性很大,而且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黄道的妻子和另外几个子女都不知下落,黄知真是黄道的唯一亲人,大家都不赞成派黄知真当谈判代表。黄道以革命家的胸襟,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促成闽赣边国共谈判的大局出发,对同志们的诚挚关心表示感谢,他解释说,正因为这次谈判有危险性,才让知真去。知真去,即能表示我方的谈判诚意。经黄道这么一说,大家才同意黄知真当谈判代表。
黄知真、邱子明接受任务,动身去谈判时,黄道亲自送行,再三叮嘱他们说:按照省委确定的谈判方针办,遇到重大问题把握不准,要坚持原则,要沉住气,要请示。
亲自出征拍板谈判条文
1937年10月1日上午,在金秋时节的大洲村,国共双方谈判代表开始谈判。国民党江西地方当局的谈判代表是江西省第七区保安副司令周中诚、国民党光泽县县长高楚珩。我方代表黄邱二人在谈判桌上遵照闽赣省委确定的谈判方针和原则,与对方展开有理有节的谈判。他俩阐明了本方的观点、条件和要求后,就停止内战,合作抗日,释放政治犯,闽北红军游击队集结地点、时间、军需供应,改编及番号以及中共闽赣省委将派一位代表去中央汇报工作对方要提供安全保证等问题,一次性摆在桌面上,相互交换意见。
经过7天的谈判,双方达成了协议。国民党江西省当局接受三个条件: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二、释放政治犯。三、划出江西省铅山县为我军集结、驻防地点,负责集结期间我军的粮秣、军需供应,保证我方派出一名负责同志向党中央请示工作途中的安全。中共闽赣省委同意三个条件:一、停止打土豪、分田地。二、停止建立苏维埃政权。三、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闽赣边区抗日义勇军”。
双方代表达成协议后的几天,黄道和曾镜冰等来到大洲村与对方谈判代表见了面。
随后,中共闽赣省委派曾昭铭赴南昌见到陈毅同志,带回了党中央的具体指示。于是,黄道、曾镜冰在闽赣边界温林关下,与国民党江西省政府联络官吴仰山见了面,确定铅山县石塘镇为我军整编驻防地点,并细谈了交接和军需供应等主要事宜。
这时,张云逸、黄道、曾镜冰、饶守坤、曾昭铭等新四军和中共闽赣省领导均在石塘镇,共同领导闽北红军游击队的整编工作。
石塘在铅山县南部,南靠闽赣两省分界地的武夷山,北临信江和浙赣铁路,是铅山县的商业重镇,也是闽北苏区时期的一个重要区域。1937年11月,闽北红军游击队下山后,集中在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然后从长涧源出发开赴石塘镇参加整编。
闽北红军游击队在石塘镇参加整编期间,黄道给每个战士颁发了一枚印有“闽浙赣边区坚持斗争纪念章”。黄道、曾镜冰等领导在闽赣边区发动青壮年参军,崇安、上饶、铅山、横峰、广丰一带青年们胸怀报国志,踊跃报名加入抗日队伍。到1937年年底,闽北红军游击队扩大到1500多人。
1938年2月9日,黄道受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托,在石塘镇一所学校举行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营以上干部就职典礼,宣布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饶守坤为五团团队长,曾昭铭为副团队长(政委),参谋长桂逢洲,政治处主任刘文学。下辖3个营和1个机炮连。2月25日,石塘街的河滩上挤满了各乡赶来的人,人们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欢送第五团将士北上抗日。欢送的群众站满了街道两旁,他们有的端着茶水,有的拿着食品往战士们口袋里塞,许多老人、妇女含着热泪,呼唤着亲人名字,依依不舍地送别自己的子弟兵出征。
这支由闽北红军游击队组成的抗日武装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石塘,奔赴皖南抗日前线。大洲谈判的深远历史意义以及黄道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的关键作用,也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