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数清 方法好 有成效
——2017年铜仁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观察
2018-04-19张晓锋文叶飞
文_张晓锋 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文叶飞
铜仁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从脱贫攻坚大局出发,开展了非公“三量”管理改革,建立了容错纠错制度,健全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机制,全市党的各项事业得到快速推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7年,铜仁市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围绕深化创新,从脱贫攻坚大局出发,从党内存在的组织和干部管理问题着手,着力“破、立、改”,进行自我革新,掷地有声地回应期待。开展了非公“三量”管理改革,建立了容错纠错制度,健全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机制,全市党的各项事业快速推进,得到中央、省领导和有关部门充分肯定。
摸清存量抓住增量管好变量
改革开放越深入,市场经济越发展,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呈现出分布广、体量大、人员多、变化快的特征。着力打破常规管理模式,尽快实现非公领域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成为非公党建工作的当务之急。
因此,铜仁市非公党建“三量”管理改革应运而生。通过运用大数据实行动态管理,以“年报年检”为依据,把按时年报年检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存量”管理,把刚注册未开展年报年检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增量”管理,把不按时年报年检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纳入“变量”管理,按照“存量分类建、增量有序接、变量科学管”的思路,建设“三量云”、设置“管理员”、建立“数据链”,落实组织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精准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实施“三量”改革管理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责任科学划分。全市非公企业党建被划分为“175+12”个责任区域和单位,即175个乡、镇、街道,12个经济开发区、园区。社会组织党建被划分为“1+15”个责任单位,即1个区、县,15个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范围得到拓展。由之前纳入管理的5230家非公企业和385个社会组织“两类”,拓展到现在的3.4万家非公企业、17.6万户个体工商户、94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1个社会团体、389个民非企业单位“五类”。
管理更加精细。深化“大数据”运用,实现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全数据导入、全领域覆盖、全过程监管”。投资800余万元建成铜仁市智慧党建展示中心,整合150万元资金,打造了100个标准化支部,以区(县)为单位,规划建设3个以上300平方米左右的党员服务中心(党建工作站)。
铜仁市德江县推出“党建派遣单”制度,把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图为驻村干部按照派遣任务在生态茶园劳作。(铜仁市委组织部供图)
实施非公党建“三量”管理改革以来,全市非公党组织覆盖非公经济组织3500家,覆盖率为66.92%,提升了58.42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8个百分点。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社会组织368个,覆盖率为94.36%,提升70.46个百分点,高出全省5.26个百分点。新建党组织数和党组织覆盖率跃居全省前列,争取到全省非公党建现场观摩会在铜仁召开。
容错纠错鼓励担当
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下,一些干部认为“枪打出头鸟”,出现了不担当、不作为,观望多、实干少,顾虑重、动力弱的情况。为保护作风正派、锐意进取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
铜仁市重视新情况、落实新要求,突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出台了《铜仁市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暂行办法》,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目标和“一区五地”建设上来。
容错纠错机制以“鼓励干事创业、区别对待过错、坚持依纪依法”为基本原则,明确了容错纠错的具体条件和9种情形。对于过错、过失的界定,除不可抗力因素外,需同时满足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或符合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精神;经过民主决策程序或向上级请示报告同意并有证据;出于公心,尽职尽责,敢于担当,没有为个人、他人或单位谋取私利;未造成重大损失、产生严重不良影响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且造成损失或产生不良影响后,主动采取措施挽回损失消除影响4个条件。
党员干部因干事创业出现失误过错受到追责时,按干部管理权限向追责问责机构提出免责申请。受理申请的容错机构依照申请事项开展调查,出具书面调查报告,作出认定并反馈查核意见。确需问责的,给予从轻、减轻处理,并有针对性地从思想上加以引导。对符合免于问责条件的党员干部,其个人绩效目标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评先选优不受影响,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后备干部资格不受影响,党组织将对其一如既往信任、一视同仁使用。
容错纠错机制释放的鼓励担当、宽容失误的信号,在领导干部中产生积极影响,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迈开步子,大胆创新,主动作为,形成了想干事、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
党员干部一线建功
脱贫攻坚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任务最重、压力最大、风险最高、辛苦最甚。
为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服务管理和人文关怀,铜仁市吸纳整合以往经验,完善出台《关于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关怀激励工作意见》,提出了优先培养使用、强化表彰奖励、提高待遇保障、注重人文关怀、落实抚恤救助、提升工作能力、鼓励创新创业、倡导容错纠错八个方面的具体措施,通过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心理上关怀、待遇上保障,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参与脱贫攻坚,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
对连续两年考核评价为“好”并排名前列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进行提拔使用,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聘乡镇事业工作人员、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的工作力度。开展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全员培训,提升打攻坚战的能力。对年度考核评为“优秀”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年终绩效在所在单位考核等次基础上上浮10%给予奖励,参加市、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公开遴选(选调)时,在笔试成绩中加5分。
同时,建立一线干部健康档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对在脱贫攻坚一线因公牺牲的村干部,参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抚恤办法及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贫困乡(镇)、贫困村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经营管理等。在脱贫攻坚中积极使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着力强化宣传和选树先进典型,对在脱贫攻坚一线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树立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鲜明导向。
2017年以来,铜仁市共开展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培训553期25280人(次),提拔使用、交流重用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46人,考核聘用“一村一大”、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人员24人,定向招聘村支书、副支书及村委会主任、副主任26人,组织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健康体检113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