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城掌故丛书”出版缘起
2018-04-18刘洪万忠
刘洪 万忠
近些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或因人为因素,或受恶劣自然环境侵蚀,许多曾经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古貌,渐次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或变作一张永久定格的珍贵图片,或化作一段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记忆。或许若干年以后,当人们回首那些曾经的过往,点点滴滴的记忆浮现于心头之时,才发现刚刚经历过的真切的历史片段,正是时下都市人易于忽略的美好精神家园。只有留住了这些美好的记忆,才能在充满浮躁气息的现代社会中守候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城市才不会沦为一座没有灵魂的空灵之都;而有记忆的城市,才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特色而又有深厚底蕴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具有的历史、传说、典故值得被社会大众所铭记,因此,通过“名城掌故”对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与记载,不仅能够为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一张文化名片,而且也能够在立足于过往的基础上更好地展望未来。为此,中国版协城市出版社工作委员会组织全国十六家城市出版单位联手启动了“中国名城掌故丛书”这套书的编写工作,希冀以丰富而翔实的内容,精当的叙述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将中华名城的山水名胜、历史风貌、发展轨迹、逸闻趣事等内容展现于广大读者面前,为我们,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住这美好的记忆瞬间。
一、编写“中国名城掌故丛书”的意义
“中国名城掌故丛书”的编写工作力求做到不因“人”取文,凡是能够反映历史名城文化且具有可取之处的内容,盡皆收纳并呈现于图书当中。正因为编写工作者将文化品位与学术品位作为重要的编写取向,所以“中国名城掌故丛书”呈现出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特征,无论是地理、历史、名胜、古迹,还是逸闻逸事、名人名产都在“中国名城掌故丛书”中多有涉及,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拓展社会大众的文化见闻与文化视野,而且这些内容也可以当作教育内容,被相关教育机构所借鉴,在此基础上,“中国名城掌故丛书”不仅能够彰显出较高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也能够体现出较高的实用价值、教育价值。由此可见,对“中国名城掌故丛书”进行编写,是一项极具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文化工程。
二、“中国名城掌故丛书”的内容概述
“中国名城掌故丛书”的编写工作者多系文人墨客,且大多生于斯长于斯,他们不仅具有至诚的赤子之心与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也饱含桑梓之情。他们对故乡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情感,使其对当地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萦绕于心。总之,“中国名城掌故丛书”编写工作者的写作素材,不仅来自于他们的博闻强识,来自于他们的一丝不苟,更来自于他们对故乡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情怀,也正因如此,“地方掌故”编写工作者所具有的独特视角,较一般的史学专家而言也颇有与众不同之处。
以“中国名城掌故丛书”之一《武汉掌故》为例,这本图书将“最有味道的城市记忆”作为定位,利用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有趣的内容,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了武汉所具有的民间民俗、名人逸事、历史典故等内容。在这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写工作者摒弃了传统史学著作中对历史文献进行堆砌的方法,而是使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了江城沧桑、山川揽胜、古迹觅踪、名胜探幽、名人趣闻、艺坛撷英、汉商故实、江汉风情、旧闻纪实等9个章节。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而且能够引导读者对“武汉”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出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感悟,也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武汉所具有的真挚情感。与此同时,编写工作者在编写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挖掘名城所具有的“文化DNA”、重视挖掘当地民众对名城所具有的深刻记忆,如晴川阁、琴断口与伯牙台、楚望台、问津书院等能够唤起广大的读者对武汉深深眷念之情的内容,尽皆呈现于《武汉掌故》一书之中。《武汉掌故》的主编严昌洪、肖志华不仅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而且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对武汉的了解,为他们所具有的“掌故之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们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感情,不仅使其真正做到了言有所述,也易于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结语
截至目前,“中国名城掌故丛书”大部分已经付梓刊行,这套丛书凝聚了编写工作者的努力与心血,也蕴含着编写工作者对中国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眷念之情。这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不仅让中国名城具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史”与名片,而且也能够让读者看到中国名城的沧桑变化与砥砺前行,这些历史片段与美好记忆,让现代社会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了更加充盈的生命活力与更加丰厚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武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