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塑一王苦经营磁州窑牡丹纹饰
2018-04-18汤兆基
汤兆基
磁州窑瓷,在宋、金、元时期是北方一个巨大的民窑体系,所产瓷器以风格豪放,民间色彩浓郁而著称。
磁州窑烧制地在河北邯郸市磁县观台镇、彭城镇等地方,因宋属磁州,故名。磁州窑由漳河和滏阳河两大窑区组成,先后产生观台窑、治子窑、北贾壁窑、临水窑、东艾口窑、观兵台窑、荣华寨窑、南莲花窑、彭城窑等17个窑址。磁州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始烧,并开创“磁山文化”。
磁州窑自五代末年便进入鼎盛时期,经宋、金、元一直持续至明清。明清时期磁州窑产量仍然很高,并为官府烧制瓷器。磁州窑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丘陵地带,距峰峰大煤田不远,并盛产烧制瓷器的原料大青土和高岭土,这是千年瓷业不衰的基本条件。
磁州窑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釉下黑、褐彩绘瓷为主。白瓷装饰有划花、剔花、珍珠地划花,是磁州窑瓷最具艺术性的工艺。牡丹纹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纹饰之一,广泛应用于碗、罐、瓶、盆、盒、枕等各类瓷器。为我国牡丹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磁州窑瓷牡丹纹饰以宋、金、元最辉煌,其表现手法多样,典型的形式主要有:
线条式。牡丹纹主体采用线条表现。有用毛笔勾绘。如金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腹部绘有牡丹八朵,是由黑彩用笔勾勒成形。葉片主体也以线条表现,为增叶茂,每片卷叶都有两至三根线条辅助。这一表现形式,又称“碎叶”,为磁州窑常见。
有用划花表现的。宋磁州窑白地划花牡丹纹瓶。通体用尖状竹木工具划出缠枝牡丹纹,线条都以弧形虚线构成,每条弧线虽都不连接,但气息贯连,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
柳叶式。牡丹纹的花与叶,均采用柳叶形笔法表现。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通体绘两组折枝牡丹纹以柳叶状笔法画成,起笔轻落,收笔速提,两头尖细。花瓣、花叶多由两至三笔柳叶组成;枝茎纤细也似柳条。由柳叶笔法画花、枝、叶,形态灵秀,笔墨酣畅。
排点式。采用排点的形式表现牡丹纹花瓣的方式。宋磁州窑白釉黑花梅瓶。腹部中下绘水平横卧布局的牡丹,花的低部瓣片展现,花的顶部花瓣作三层排点表现,排点落笔节奏感强,轻重匀停,干净、明快、利索。
线面式。笔绘牡丹由点与线组合。有重叶托花的,即牡丹花采用线条表现,叶采用块面表现。元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罐。腹部开光内绘牡丹纹。牡丹简约,由四片花瓣构成,四周绘浓重平涂的叶片,一叶三出,每片小叶由两笔绘成,间隙便成叶筋,花叶间伴有旋转的细弧线,由此画面变得更多彩。
填彩式。在黑彩勾绘牡丹花上,添填以另一种色彩,使花增色而丰满。如宋磁州窑白地黑花加棕彩罐。肩部和腹部所绘黑彩绘折枝牡丹纹花间内用棕彩涂填,从而增加牡丹花的色彩和层次感与立体感。
写实式。采用写实的手法绘画牡丹纹饰。明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罐。通体以白地黑花为饰,腹部两面开光,框内各绘写实折枝牡丹一株,花瓣用线条勾勒,酷似国画白描。
绘划式。由绘花与划花结合完成牡丹纹。金磁州窑白地黑花矮梅瓶。腹部绘有一大两小呈“品”字形折枝牡丹,然后用尖状竹木工具划出叶脉、花瓣和瓣面排列的线条。使牡丹结构完整,同时也增强装饰性。排列整齐的线条,亦可用篦状工具划出。
剔地式。剔地有白剔与黑剔之分。白地剔花,是将牡丹纹外白化装土剔除露出胎色。如北宋白釉剔花盘口瓶。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花瓣与花叶涌动显示澎湃的气势。剔除牡丹纹饰外的地,使花形凸出。黄褐色的胎体与白色化装土花纹形成的对比,显得柔和淡雅。
黑剔,如白地黑剔篦划缠枝牡丹纹矮颈瓶。是在整体或部分施涂黑色料层,然后在其上划出牡丹纹,再剔除纹饰外的黑料,露出白色化装土。烧成后的黑花在白地映衬下,形成对比强烈的艺术形象。
纹地式。在纹饰外的地面,运用篦划或印痕形成有规则的纹理,用以衬托牡丹纹。如宋白釉珍珠地划花折枝牡丹纹枕。地部为珍珠地。珍珠地是模仿金银錾胎工艺而来,用管状工具在地面上戳印密集的小圆圈。因圈痕形似珍珠,故名。
罩彩式。在烧成后的白剔花或黑剔花牡丹纹器物外,施罩绿釉料浆,再由二次入窑低温烧成。罩彩工艺丰富了牡丹纹的色彩,其色泽也更鲜亮。磁州窑瓷枕是大宗产品。牡丹纹是花卉瓷枕运用最多的。
明代磁州窑白地赭墨彩花蝶纹诗香筒,共六面,其中一面绘有鱼和牡丹下侧题“花中一王”。这多少道出了磁州窑的窑工们对花王牡丹不寻常的酷爱,正是这份痴情的执着追求,呕心沥血,终将磁州窑瓷上的牡丹纹铸成不朽的奇葩!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