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合作对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之探讨

2018-04-18胡兆龙吴建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学合作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胡兆龙 吴建斌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人工智能领域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产学合作能实现双方互补,是化解这一矛盾的有效工具,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本文探讨了产学合作在带动计算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产学合作;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06-0108-03

引言

产学合作是指业界和学界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高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产学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和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深度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 2025的实践中。”在2016年召开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了这样的批示。原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也提出,“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提供人才支撑,特别是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必须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建设发展新工科,要主动面向未来,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产学合作主要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七类。2014年起,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国内外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育人”项目,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等一系列举措。2017年,国务院向各省市、教育各部门下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2017年9月的第二批产学合作指出,参与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已从2016年初的30多家,增加到了192家,项目数更是达到了11491项,足见产学合作取得的成效。而这些企业需求的领域以计算机专业为主,多达80%,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公布有关企业支持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2017年第二批)的函中可以看到,需要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挖掘和软件工程领域的企业占了很大比例。同时,2017年11月的《纽约时报》指出,在所有理工科中,只有计算机专业人才稀缺。如果高校能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产学合作中存在的矛盾

从学生层面看,产学合作必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学生也有机会接触新的技术和技术专家以及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校层面看,由企业提供一定的硬件、软件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培训师资,有利于提升高校专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同时能增强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从企业层面看,企业通过和高校合作,使得学生相当于在学校就已经得到了技能培训,这样不仅能大大节省企业培训成本,还能获得大批潜在的企业团队。因此,产学合作属于互利共赢的互补的合作。[1]然而,我国的产学合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它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教学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偏向“课程讲授+公共机房实验”的方式,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理论知识,实验课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在产学合作过程中,企业为了促进自身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要求高校搭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平台,如计算机专业大数据领域中的实验室平台建设等。在新平台下,教学环境如何管理、如何按企业给出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以及摸索合适的教学模式等问题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合作前,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高校有着比较系统的课程设置;在合作后,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自身发展及经济利益,所以会让合作高校增设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但是过多的新课程给高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对于一些新课程,教师难以保证其教学质量,并且这些新课程也给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带来了一定冲击。如何将企业需求的课程和高校的课程及教学环境有机融合也是高校和企业需要解决的难题。

3.教师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

产学合作中利益冲突的核心是产学双方制度逻辑上的冲突。[2]对于高校而言,知识的创造是其生长的核心,这使得高校教师必须要优先出版论文或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对于企业而言,其遵循的是“商业逻辑”的制度规范,为了维护其经济利益,它会限制公开研究成果,同时可能会独享经济收益,如软件设计授权。[3]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利益的问题也阻碍了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产学合作发展的建议

1.深化改革教学模式,合理配置课程

由于高校以理论为基础,企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所以企业需要的课程与高校专业建设的课程不一致,这促使我们要将企业课程和高校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具体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企业需要大力支持高校搭建实验室平台,包括免费提供所需的软硬件、系统维护等;第二,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培训,包括专业培训、实验室软硬件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学习,用于课程讲解,并采取案例教学,以此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与发展状况,提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企业所需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可以将其设置为选修课程,以便进行个性化教学和管理。

2.系统构建产学合作制度

校企合作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这是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的任务。[4]由于产学合作双方的利益性,政府需要制定有利于产学合作发展的政策,如健全补偿体系。此外,还需要出台与产学合作发展相关的惩罚和奖励政策,以提高产学合作的意识和效率,并维护各自利益,确保产学合作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

3.完善产学合作评价机制

产学合作的顺利开展要以双方相互信任且积极配合为前提。为了保证产学合作的效果和质量,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评价机制的参与[5],需要具体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如建设考核等级、打分等级、信用等级等,这不仅能强化各自的责任感,促进双方积极合作,还有利于双方相互改进,统一战线。评价指标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计算机实验室平台的搭建、教学质量、师资培训效果、学生实训效果、就业竞争力、企业项目完成情况等。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机构来监控,协调并促进产学合作顺利进行。

结语

现阶段,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偏重理論,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师生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而企业注重实际生产需要扎实的理论背景,才能获得更大的创新,实现产品升级,因此产学合作是必然趋势。通过产学合作,学校的师资实力和实验室技术会得到明显提升,学生也会缩短实习时间,就业率更高。然而,我国的产学合作尚处于初创阶段,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融合等。总之,校企双方互信是前提,沟通是基础,教学模式改革是关键,完善的制度和评估体系是保障,实现产学合作的顺利发展离不开这四者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产学合作计算机专业课程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中引进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加拿大大学产学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借鉴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