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校的新蓝图(上)
2018-04-18张渝江
张渝江
混合学习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利用学校时间,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方式、时间和地点上都有更多的自主权。而其中的第三个变量“地点”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学校空间的组织和部署方式。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筑设计要么支持,要么挫败学校的使命——它从来不是一个“无辜的旁观者”。
在多种活动同时发生的混合环境中尤其如此。例如,一小部分学生可能正在与教师复习数学概念,一部分学生则在附近的团队科学项目中工作,而还有一些学生在用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室里,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发生是不可能的。因此,混合学校的建设需要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蓝图。
在美国芝加哥的惠勒·卡恩斯建筑师事务所(Wheeler Kearns Architects),我们最近有机会开始为两所特许学校设计新的教学设施,每所学校都使用不同的混合学习模式,这两所学校一所在芝加哥,一所在洛杉矶。教育工作者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为学习背景和学习需求差异很大的城市学生定制的学校体验的方式。他们希望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避免“为中间层学生教学”的局限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等信息设备越来越个人化、便携化,且经济实惠,混合学习在各国越来越普及。克里斯滕森研究所(Christensen Institute)的迈克尔·霍恩(Michael B.Horn)表示:虽然很难找到关于混合学习流行程度的确凿数据,但大多数学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混合学习,许多特许学校正在利用混合学习重新思考整所学校的教学经验。
Melissa Zaikos在芝加哥公立学校用了9年的时间进行在线学习实验,并在芝加哥西南部开办了一所表现出色的学校。在那里,她看到所期望的结果后,离开了芝加哥公立学校,并凭借她的第一份特许经营权,建立了Intrinsic学校。开始,她寻找了一个能容纳900名学生的空间。在通过混合学习实验扩大教育研究工作时,她发现通过数字化的学习内容和任课教师的高品质小组课能够使学生取得巨大的进步。因此,Intrinsic学校的梦想不是复制已有先例,而是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室。
“当我们创建Intrinsic学校时,有两个目标,”Zaikos说,“首先,我们希望为学生创造改变生活的机会,并促进其在后续学业中的成功。其次,我们希望为其他教育工作者制订一幅路线图,告诉他们如何以可持续和复制的方式做到这一点。实现这两个目标至关重要。”
2012年,Zaikos委托我们公司设计了这所学校,这将是芝加哥第一所专门为混合学习而建的高中。她选择使用混合学习的循环模式(Rotation)。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一天的学习会使用多种方法,包括在线学习;教师会展开小组或一对一教学,以及其他的合作项目和个人执笔的工作。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创建各种各样的专用空间,让学生不受干扰地展开学习,而教师还可以观察和监督整个班级。
在Intrinsic学校的一组教育工作者访问了全国各地成功的混合学校后,我们开始为可能的布局绘制图纸和模型。我们遵循“设计思维”流程,首先尽可能地与学生和教师沟通,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们日常面对的教学挑战,然后构建原型并测试我们的想法。在原型阶段,Intrinsic在学校放假期间实施了两个试点项目,即借用附近学校的多用途区域,教师在这些区域与自愿参加的学生互动。这些试验场地配备了支持特定活动的试验性设备,使教育者能够测试教室布局、时间安排、学生参与性和学习兴趣。在每个试验之后,我们通过新设计的迭代对收集到的反馈做出回应。
与此同时,设计小组在芝加哥的一片高需求地区寻找一个能够容纳900名学生的建筑场地。因为我们想创建大型的无柱空间,而传统学校无处不在的隔离设施,使得这个目标变得昂贵或者不可能实现。因此,我们很快就排除了使用现有学校设施的可能性,并把搜索重点放在以前的工业用地上。最终,我们选择了位于貝尔蒙特大道西街(W.Belmont Avenue)的一座闲置的木材仓库。该处的建筑有开阔的楼层和高高的天花板,可以容纳下7~12年级的“豆荚”(混合学习空间的特殊叫法),以及创建我们想要的开放式工作室。
然而,由于场地的购买意外地推迟了,这迫使学校在市中心租来的一个空间里孵化了第一堂课,这个空间以前是一所大学使用的。这一挫折后来被证明是无心插柳的好事,因为它让我们在进行最终决定之前进一步地测试了设计的合理性。这些早期的经验反馈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设计。例如,我们在租来的大楼里建立了开放式工作室,并为他们配备了可移动、灵活使用的设备。虽然这个概念在纸面上很有意义,但工作室很快就开始看起来像碰碰车棚。这种混乱局面给导航带来了很大压力,因为设备没有提供任何物理线索来说明某些类型的学习应该在何处进行。因此,我们意识到,必须想办法在视觉上区分不同的学习环境。
在2013年芝加哥著名的“极地涡旋”来袭之季,第一所Intrinsic学校的建设开始了。我们保留了三栋建于1911—1955年间的建筑,其中两座建筑的特色是具有历史悠久的弧形木桁架屋顶,从一面外墙跨越到另一面外墙。这些历史建筑得以保留和修复——梁、桁架和砖墙有意地暴露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中。另外,在建于1955年的一个40英尺高的开放式棚子的屋顶下,建造了一座新的两层钢架建筑,就像一艘瓶子里的船。新增的钢框架结构、走廊和疏散口等附加设施增加了25%的占地面积。
我们的设计要求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串联的豆荚”,一个豆荚舱专门用于艺术和人文学科,另一个豆荚舱专门用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作为对人脑结构的认可,从走廊上看,人文学科位于右边,STEM学科位于左边。学生们一整天都会在豆荚的两边来回移动。
在建设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教学楼那样的两边布满储物柜的中央走廊,而是在沿着建筑外面纵向的西侧搭建了走廊,同时单层房间和双层挑高的房间整齐地排列在东侧。西侧的单面走廊的外侧墙面装有大面积玻璃,使整个狭长的室内空间拥有充足的采光。门厅抛光的混凝土地板上摆放着大量柔软、色彩鲜艳的座椅,为学生的非正式集会和小组活动提供空间。
沿着东侧墙面布置的两层教室被称为“串联的豆荚”,是由一对对的宽敞又相互联系的房间组成。每个串联豆荚分为文科和理科两类豆荚舱,可以容纳一个年级的180名学生和8名教师,他们在总共5500平方英尺的范围内可使用10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一个开放式工作室占据了每个学科豆荚舱的主要空间,可容纳60名学生、3名教师和部署4个学习环境。设计这些工作室是很复杂的,因为我们很快意识到,简单地扩大矩形教室的规模对于可能交叉的独立学习环境来说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在不牺牲视觉联系和教师监督能力的情况下,为每项活动提供一些自主权。这是现代开放学习空间的双刃剑,尽管它没把人们从蜂窝隔离间(指样式雷同的传统教室)中解放出来,但它形成了一种可能分散注意力的环境。
最后,我们决定为开放式工作室设计两种不规则的布局——T形和L形,以促进自主性和开放性之间的平衡。这些形状可以被两个封闭的隔音房间(一个人文学科研讨室和一个STEM实验室)分割成不同功能区,而整体仍然形成串联豆荚的矩形形状。这两个额外的空间使教师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举行苏格拉底研讨会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需要遵守安全措施的封闭空间内进行实验操作。
地板上不同色调的地毯巧妙地勾勒出开放式工作室的独立学习环境,每个环境都是为特定用途量身定制的。在一个超大的、吸音的橙色吊灯下,有一张大桌子(它看起来像一个地标),可用于小组项目和同伴互助学习。在两个“弹出式”学习区(T和L形状突出的部分)进行教师小型讲座,布置有可移动椅子、超短焦投影仪和涂成白板的墙面。
最初,我们计划让学生面对面坐在传统的长桌旁来做作业。这种想法没有奏效,因为教师发现这样监督起来有困难,学生互相分散注意力。因此,我们在开放式工作室的墙边安装了不同高度的面向墙壁的书桌,创造了一条“海岸线”,让学生可以专注于个人任务,包括个性化在线学习。
在我们采访教师时,他们曾表示对部署自己的传统办公桌没有兴趣。然而,在学校开学试验的几周内,许多教师就为自己安排了一张学生课桌,放在教室中央附近。因此,在最终的实施中,我们在每个开放式工作室里創建了一个中央“天才吧”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使得教师的随机解决方案正式化。在那里学生可以向教师寻求一对一的指导。
作为一个“1∶1”的数字化校园,Intrinsic为每个学生分配了自己的Chromebook电脑,当学生在四处移动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校强大的无线网络实时监控他们的学习进度。最终,Intrinsic的希望是根据学生刚刚完成的学习动态来形成适合小规模的定制教学。教师将立即知道哪些学生在学习中有相似的问题,并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进步。
有效的混合学习空间不仅能促进课堂上流畅、无缝的活动,还能培养教师团队之间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传统教室在很大程度上将教师彼此隔离,而混合空间则支持教师、新教师和特殊教育者之间的协作。事实上,这种交流的便捷性是Intrinsic首批教师最关注的好处之一。
十年级英语教师Maggie Culhane说:“我喜欢与另外两个同样在教室里一样投入的教师(因为这也是他们的课堂)集思广益地改变教学。豆荚空间允许我创新,同伴们也在促使着我。”
虽然Intrinsic的主要学习空间使用了开放式设计,但它们在一些重要方面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开放式教室”不同。最明显的是,混合教室是由数字技术驱动的,学习者可以获得以往没有的丰富的文本、图像、互动、视频和音频内容。另外,“开放式教室”运动尊崇可以根据意愿和目的进行任意切割和重新布置的“万能空间”的概念。大多数活动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而无需考虑相邻的活动。而相比之下,今天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是不可互换的,是专门为特定目的而设计的。不同学习环境互锁(声学上隔离而空间上联结),以尽量减少干扰又促进积极的互动。就Intrinsic学校而言,一些最有效的耦合是意料之外的。例如,在“海岸线”式的工作区域,学生戴着耳塞观看Chromebook电脑进行个性化的在线学习,而不被围绕在橙色吊灯下同伴互助学习的活跃对话所干扰,且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寻找Intrinsic的先例时,我们参观了几所学校,它们只是推倒了传统教室之间的隔离墙,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我们注意到,最终的教室空间缺少直观的地标和视觉提示。总之,扩大传统教室是为了使其适应混合学习,而不是要造成充满压力和无效的环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