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视频,我们还会导入吗?
2018-04-18王蕾
近期的多节信息技术公开课中,授课教师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视频作为导入:五年级的《机器人总动员》引出了机器人行走的主题;六年级的《密探》电影片段引出了莫尔斯密码;八年级的“未来生活遐想”导出了人工智能的主题;《黑客帝国》引出了高中二年级的编程课。尽管这些课程的学习对象学段不同,教师的设计方式却如出一辙:首先,播放一段视频;其次,让学生概述视频的主要介绍内容;最后,教师揭示本节课的课名。至此,导入部分完成,宾主尽欢,进入新授环节。
这一节节导入思路如此一致的课,不免让人唏嘘:信息技术课默认就是以视频作为导入方式吗?没有其他的导入形式吗?视频导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什么课型、模块都能用吗?没有视频导入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就缺乏时尚感、缺少个性化学习特征呢?难道没有视频导入的课,评课意见中要加上一条:五行缺视频?
对于课程性质而言,信息技术课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首当其中,是考察教师是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指标。在技术主旨的课程中,有着大量的内容与具体操作有关,要求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作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需要教师给予巧妙合理的配置。但是,反观以视频为导入形式的课例中,教师所使用的视频片段,少则几十秒,多则好几分钟,经常可见上课之初,满屋子的师生安安静静地看视频,鸦雀无声、气氛沉闷。视频播完,教师开始组织讨论其中的细节,又耗费了一些时间。宝贵的五六分钟,甚至十多分钟就这样悄然而去,居然还没有开始新授内容。钓鱼的不急,吃瓜群众已经急了,后面还能完成教学任务吗?果不其然,在采用视频导入的大部分课中,均毫无悬念地出现了后面课时紧张的情况,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吃瓜群众暗自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对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而言,喜欢选择视频导入的原因也许与自身的职业习惯有关,强大的搜索能力让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视频资源;过硬的技术手段又能将视频素材得心应手地进行处理;视频自身具有的声画并茂的属性也给一些不善言辞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烘托课堂气氛的手段。
对教学设计导入形式而言,信息技术能够借鉴的导入方式有很多:古诗配画导入,给学生营造诗意的氛围;闯关导入,给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故事导入,让学生通过续写或改变的形式,推进后期的任务;问题导入,让悬疑成为整个教学环节的推动器……导入方式千万,为何大家专宠这一个?
其实,并非所有的视频导入都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作为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视频具有可视化、具象化、围观化的特点,适宜展现某些特殊的效果。许多成功的课例中,提供了不少良好的应用案例。因此,视频导入自身没有错,而使用过程中,如何给它设计良好的时机、安排恰当的呈现方式才是正解。
首先,视频的时长要严格把控,一般以30秒内为宜,让观赏者既能了解其主要内容,又不至于产生视觉疲倦感。其次,视频的内容要合理筛选,在很短的时间内,尽量寻找能突出主题的画面剪接在一起,形成明晰的内容。再次,视频的形式要进行选择,适合本课的整体风格。如果是较为理性的编程课,那视频的风格也应该是理性而充满智慧意蕴的,倘若导入的视频是轻松的娱乐节目,显然会与后面的任务推荐格格不入。接着,视频的使用要善于配合信息技术课型,海报的主题与综艺节目异曲同工,恰当的视频既能表现出技术的生活运用场景,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视频的主题要与学段相符合,让小猪佩奇走进高中生的课堂,显然会让少年们无所适从,而在小学播放基因组成,更会让儿童摸不着头脑。用学生的语言说话,才是信息技术正确的语汇方式。
巧用微视频,课堂好彩头
主博中提到的视频导入课的情况,确实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各类赛课、公开课上,因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第一印象”就来自于这个环节。
我刚刚执教了一节市级信息技术公开课,采用了视频作为导入方式:将《上帝有个女儿》影片剪辑成3分钟的视频片段,放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上帝是个程序员的剧情带领孩子们进入了丰富多彩的编程世界,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让枯燥的程序学习有了趣味。自我感觉,视频导入方式还是适宜我的这节课的设计的。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会选择视频作为导入。原因有三:一是微视频确实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在导入部分创设好情境,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二是微视频的获取相对容易,除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之外,手机、快拍仪等设备的普及,也让教师们能够制作出更加精美、更符合教学设计的视频;三是视频导入同其他导入方式相比,因为播放时间上的可控,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不是太高,所以使用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了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的法宝。
但是视频导入的课是否就等于精彩课?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例如,网络上直接下载的视频可能很炫酷,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课堂内容相关度不高的地方;同时,视频中的一些形象,很可能会禁锢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而不能提供更多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而且,网络上很多视频并不是为了课程设计的,缺乏儿童视角的解读,直接使用肯定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导入效果。如此一来,教师还会趋之若鹜吗?
我認为,用视频进行课堂导入,还需要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及课程的需要进行合理的选择。我们不需要因噎废食,而应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符合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具有启发性的视频教育资源。从课堂的开始阶段,就牢牢吸引学生的眼睛,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视频导入,意在何方?
博主的视频导入是否适合之观点,引发了我的思考:作为一名信息技术一线教师,我所追捧的课堂导入的载体就是视频,因为这样的导入不仅高效,而且很能体现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但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却发现在某些课堂教学中,视频导入并不是最有效的导入方式,只是最省时省力的,选择视频导入可能只是因为抱着一丝偷懒的心态。
视频导入绝非万能,很多课堂教学中都有更适合的导入方式。我认为,如果导入视频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去甚远,那么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激趣效果。这种情况下,体验式导入更能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也更能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我在执教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操作键盘》一课时,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视频导入法,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打字员飞速打字的视频。虽然视频中打字员打字的速度令学生们惊叹,但这毕竟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去甚远,所以并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在尝试使用键盘进行打字之后遇到了困难,学习积极性随之降低。于是,我找来几款打字游戏,在后续的其他班的课上,将视频导入改为游戏导入——让学生先体验打字游戏,并告诉他们在课堂最后要进行比赛。学生们的精神立刻就振奋起来,课堂上无不抓紧时间进行打字练习。事实证明,亲身体验远比视频中遥不可及的效果更加真切,后一种课堂导入下,学生无论是从学习积极性还是学习成果方面,都明显高于前者。
课堂导入没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适用的形式。可以说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内容,都会影响到课堂导入的设计,而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应该全面考量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时刻谨记。
有距离的爱,导入才精彩
王蕾老师对近期的多节信息技术公开课如出一辙地使用长视频作为导入方式感到质疑。我深以为然,导入的作用只是铺垫,过分追求生动的、趣味性极高的导入方式,将忽视教学的本质,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先不说长视频会大大降低课堂质量,单就时长而言,导致课堂时间紧张、授课内容缩减是必然的。正如王蕾老师所言,信息技术能够借鉴的导入方式种类繁多:如营造诗意氛围的古诗文配画导入,给学生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的闯关导入,等等。而我喜欢采用的是对比导入的方式,开门见山,同样生成课堂精彩。
例如,我采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创设了教学情境,这缘于学生对“嫦娥奔月”的故事较为喜欢和熟悉,且该故事情境贯穿着整个教学环节,串联了本课所有的知识点。具体引入如下:
教师首先展示两篇文档,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图文并茂的美感。接着,通过第二个作品中出现的嫦娥和月亮,引发学生思考:图片摆放的位置与文字相呼应,这样更能体现嫦娥的孤独,体现嫦娥飘飘悠悠奔向月亮的状态。最后教师抛出问题:请同学们说出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
上面的引入,采用了对比导入的方法,导入中紧扣教学内容。我在课堂中段展示给学生们两篇具有嫦娥奔月主题的文章,但调整了月亮与嫦娥的位置。学生们通过对比观察到“嫦娥”和“月亮”的位置不是随意摆放的,而应该是相互呼应的。故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将后续设置图片位置和大小的教学内容贯穿其中,教学过渡自然,紧扣教学内容。
我没有采用常见的视频导入方式,而是用学生即將达成的作品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我认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幅作品之间的差距,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相反,如果我采用视频导入,固然前面会有绚烂多彩的铺垫,但视频与学生的操作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好的导入能够辅助教学设计,完成好铺垫,激发学生兴趣,这才是一切从学生出发,让学习真正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