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中国经济现代化新征程
2018-04-18杨宜勇
编者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近期,为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穿体现到发展改革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努力开创高端智库建设新局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组织了司级干部轮训班。
轮训班创新学习方式模式,分别请社会所所长杨宜勇、外经所所长叶辅靖、能源所所长王仲颖、体改所所长银温泉、运输所副所长吴文化就全面开启中国经济现代化新征程、对外开放水平、构建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建设人民满意型政府、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等主题结合本所实际谈了学习认识体会及下一步工作建议。体会深刻能切中热点,聚焦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将报告编辑刊发,以飨读者。
众所周知,世界现代化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經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12年,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任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5.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4.6%,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为13540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并由此展开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新进程,到2017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9%、40.5%和5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00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展望2050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有可能达到70%,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75%。
经济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经济现代化就不会有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不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而且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勇于担当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2018年1月30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一、推进经济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必须持之以恒,通过改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必须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
系统工程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我们必须把经济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科学推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跨越山隘关口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变化的新要求,全面开启经济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主动适应新时代的变化,顺势而上、乘势而为是推进经济现代化必然选择。
二、推进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和国家富强
党的十九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变化不仅表示“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再是中国的现实,而且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基本满足,未来需要通过全面推进经济现代化,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更加充分和更加均衡的发展,以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要求显然是更严了,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一种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我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两个阶段的经济奋斗目标:第一个阶段从2020—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最终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2050年,在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经济现代化全面实现。这个经济发展目标显然是更高了,是我们党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的必然结果。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显然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动态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必须依靠经济现代化来加速实现。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推进经济现代化离不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普遍的供给约束、供给抑制和供给结构老化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可以恢复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开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周期。推进经济现代化,客观上要求我们继续降低融资成本,加大减税力度,取消更多行政管制,放松供给约束。
经济爬坡上坎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有伤筋动骨的改造。经济现代化离不开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客观要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一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二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三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四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六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集中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没有创新,推动经济现代化只能是空想。众所周知,创新既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又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一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二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三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五要倡导创新文化。六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显然创新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整个社会的生产函数,获取更多技术红利和超额利润。
五、补经济现代化的短板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经济最大的空间短板不在城市,而是依然在广大的乡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未来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二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三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四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五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六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八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九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振兴乡村经济,其中既体现了传统的继承,又体现了新的超越。未来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都不可或缺。
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均衡推进经济现代化的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既是对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完善,也是对长期以来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全面提升。越是经济薄弱的地区,越要优先促进发展;发达地区要有意识地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的发展,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要义。
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追求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因此,一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二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三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四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要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六要加快边疆发展。七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仅要关心传统的陆地国土的产出,今后要更多地关心海洋国土的产出。中国不仅拥有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陆地,而且拥有36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海洋主权,未来经济现代化的中国既是一个陆地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海洋经济大国。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它还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推进经济现代化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情。价值规律是经济规律的核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发挥更好作用。要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未来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一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四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五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六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七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八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九要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十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十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十二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十三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显而易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務相当繁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敢于动真格的、敢于碰硬,不能够再搞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
八、全面推进经济现代化必须加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新时代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世界经济是一个开放系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别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如此。开放自然带来进步,封闭必然导致落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
全面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客观上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明确新时代的开放布局、开放方式、开放重点,加强发展的内外联动,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定不移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要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二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三要对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四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五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通过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不仅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会造福于有合作的国家。
九、经济现代化必须不断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现代化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众所周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善于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造福于本国人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尊重劳动必须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者必须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保障水平。因此,一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二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三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四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五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六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七要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八要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九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十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要让全体人民更多地享受到发展改革产生的巨大成果,为人民谋更多更大的幸福,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