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发明”过程,实现变教为学

2018-04-18陈雨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乘法过程

陈雨

[摘 要]“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正式进入乘法学习的发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乘法的由来,经历乘法的发现过程,探寻乘法的意义,真正实现变教为学。

[关键词]变教为学;“发明”过程;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3-01

乘法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改写形式,而对加法与乘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知之甚少,导致应用乘法解决问题时,不会相机处理,只会机械地照搬公式。导致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的钳制,缺乏思考的自主性。而在“变教为学”的课堂上,上述短板将会补齐。“变教为学”要求学生先根据任务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分享,这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锻炼。为此,笔者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以下三项活动。

一、算式分类,感知乘法的由来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结果,然后在小组内讨论确定正确答案,并将算式分类,说出分类标准。(①2+2+2+2+2+2+2+2=;②5+5+5+5+5=;③3+5+6+8+1=;④3+9+4+7=;⑤10+10+10=;⑥9+8+6=)

生1:①②⑤属于一类,③④⑥属于一类,因为①②⑤加数相同,③④⑥的加数不同。

生2:我认为③④⑥属于一类,①②⑤属于一类,因为③④⑥得数都是23,①②⑤不是。

师:不错,只要标准明确,界限分明,怎么分都成。

笔者对所有分类法表示肯定。在这个流程中,部分教师常常只关注加数是否相同的分类法,只要有学生“上钩”,马上进入下一环节。久而久之,学生会曲意迎合教师,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判断。笔者的做法是将预设分类法摆在主轴位置,其余分法则置于边缘,用动画将加数不全相同的算式淡出,留下加数相同的算式。板书:2+2+2+2+2+2+2+2=。这项活动的目的是经过运算和分类,让学生认清连加算式中有的加数相同,有的加数不同。如果所有加数都相同,清点出有几个加数,也就是几个几相加,为后续乘法算式的陈列埋下伏笔。

二、经历“发明”,引出乘号

“8个2相加,书写很不便,也很占地方,能够简写吗?将你‘发明的方法写出来,并向同伴推介你的思想。”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简写8个2相加来让学生尝试“发明”,培养其创新力。

如果教师直接地把8个2相加的乘法算式灌输给学生,表面看是省时省力了,但却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机会。数学知识有发现和发明之别,“发现”是对客观存在的规律进行勘探发掘,目标的具象是确定的,不能随着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发明”则是为了叙述表达的简便,根据人的主观愿望而设计的格式方案。“发明”的知识,其核心要素是满足人的实际操作需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乘法属于“发明”的知识,是为了应对书写烦琐而创造出的一种简记程式。因此,在上述活动中,许多学生有了自己的“发明”,具体如下。

师:8个2,将中间的“个”字换成一种专属的数学运算符号“×”,就得到一种极简模式。

传统授课法会从读法入手,让学生做大量的改写练习,进行巩固。但这堂课让学生详细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发明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感悟,真正现实了“变教为学”。

三、方案最优化,探寻乘法的意义

“同是对8个2相加的观察感知,却有许多不同的想法,你觉谁的观点更先进?”该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五花八门的主意会扰乱课堂,因此需要统一思想,需要找到一种最优化的约定俗成的通则。通过活动还要让学生掌握加法改寫成乘法的前提条件和操作规程,清楚了解从加法到乘法每个数字和符号的来龙去脉。

笔者板书“8×2=16”这一简式后,引导学生追究每个因数的来历。由此,学生已经探明了8和2的由来,所以很容易说出:“2”代表相同加数,“8”代表相同加数的个数。学生通过简化8个2相加长式的过程,探知乘法的实用意义,经历了“发明初创”到“结论成熟”的过程。

纵观本课,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探究、发明、评议的全过程,教师少重复讲解,学生多自主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了“变教为学”。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乘法过程
算乘法
血脑屏障损伤在正常衰老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追寻“累乘法”的来龙去脉
一起学习“表内乘法(二)”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享受真实,享受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把加法变成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