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育塑造健康体魄 让课堂放飞生命梦想
2018-04-18刘亚平
刘亚平
[摘 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腾飞的生力军。因此,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健康体魄;运动兴趣;心理健康;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4501
健康的体魄,不仅仅指身体不生病,非常强壮,还指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理以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健康成长,拥有健康的体魄。那么,如何在体育课上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参与,培养运动兴趣,促进身体健康
健康的体魄最基本表现就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除去先天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增强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
跑步是一项很枯燥的运动,大部分学生对跑步没有兴趣,但是跑步对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着其他运动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可设计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跑步。例如,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在跑步的起点放置四个塑料桶,第一个学生必须从起点出发到指定的地点抱起篮球,再跑回起点把篮球放入塑料桶内,然后与第二个学生接力,第二个学生也同样如此,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这个游戏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跑步的速度,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进行运动的愉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心理健康,增强适应能力
健康的心理、阳光的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向,体育运动与其息息相关。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势在必行。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发展受到制约,导致学生不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甚至有的学生表面看似过于自大,实则内心非常脆弱。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例如,在篮球运动课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分占半个篮球场地,一人一球自由进行运球练习。在学生对运球技术熟练掌握后,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共用一个篮球,进行运球和传球的游戏,其中运球方式由学生自己互相商量、决定,自由发挥。教师还可以安排三个学生共用一个篮球,即两个学生传球,一个学生拦截,然后进行上篮动作的练习。最后,在所有学生都熟练掌握运球技术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活动,如进行二人运球、传球比赛和三人拦截上篮比赛等。这样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默契和合作精神,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为学生今后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需要大量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体育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允许学生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他们才会树立远大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投掷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必要的投掷器材,投掷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同时,教师强调一些注意事项,以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这时,教师已经不再需要提出问题了,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哪种投掷方式更适合我”“怎样才能投得更准”等问题积极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互相交流体验,互相指导评价。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给学生提供练习的平台和机会。此外,在一些体育课上,个性较强、敢于打破常规的学生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因为教师常认为他们不听话、不遵守纪律。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书中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总之,作为基础教育和肩负着少年教育的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健康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任 峰.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3(10).
[2] 史春元.选择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的新视野[J].中国学校体育.2013(02).
(责編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