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幼儿输赢观的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8-04-18常宇环齐慧清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幼儿

常宇环 齐慧清

摘 要:本文以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竞争游戏为例,分析了影响幼儿输赢观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指导幼儿在竞争游戏中用良性的态度参与游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家长应根据幼儿人格特质选择以民主型教养方式为主;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组织活动和创编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家长和教师应给予幼儿恰当地评定和反馈;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应合理奖惩,进行归因训练,把期望价值维持在合理水平。

关键词:幼儿;输赢观;竞争游戏

作者简介:常宇环,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辽宁 大连 116029);齐慧清,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4-0130-03

一、问题的提出

1. 理论——游戏对幼儿的意义。《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提出能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引导与支持。”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态度也可以反映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态度。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对幼儿竞争游戏的研究很欠缺,研究竞争游戏中幼儿的输赢观的更少,而在心理学上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对竞争性心理的研究分析,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具有理论上的新颖性与可行性。

2. 实践——《爸爸去哪儿》引发的思考。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幼儿基本都是4~6岁,在每期“选房子”、分组比赛的游戏中,都能看到幼儿出现情绪问题、规则不清楚、好胜心过强或参与性不高等心理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相伴出现,家长感到难以引导。如何引导幼儿在竞争游戏中以良性的输赢态度参与游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心理状态更为平稳,提高幼儿的归因能力,从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心理机制,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影响幼儿输赢观的因素

笔者主要以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安吉(男,5岁)、庆庆(男,5岁)和Kimi(男,4岁)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 内部因素。

(1)幼儿的气质类型。盖伦(Galen)在希波克拉底的体液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气质学说,将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幼儿往往具备多种气质类型特点且某一气质类型较突出和明显。安吉属于黏液质类型较突出的幼儿,庆庆属于多血质类型较突出的幼儿。在与各自爸爸合作完成“滚轮胎”的竞争游戏中,安吉沉稳地完成了比赛,注意力非常集中。庆庆在比赛中观望安吉的进度,发现自己落后时立刻哭闹起来,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在一次双方爸爸“跳草垛”的竞争游戏中,安吉的爸爸输给了庆庆的爸爸。庆庆和爸爸都表示非常开心,而安吉略显失落,安吉爸爸对安吉进行话语的引导和去看草垛的高度后,安吉接受了输的结果。由此可见,不同气质类型的幼儿在竞争游戏中面对输赢的态度是不同的。

(2)幼儿的年龄差异。Kimi年龄比安吉和庆庆都小。在“小猪赛跑”比赛中,第一次比赛后他自己不停地说“我输了”。在主持人要求大家遵守规则重新进行第二次比赛时,Kimi要求去无障碍赛道,当爸爸要求他回到规定的赛道时,他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大喊“那样我会输”。由此可见,年龄较小的幼儿面对输的结果情绪更不稳定,Kimi面对失败时情绪的不稳定时间更长、反应更激烈。庆庆的情绪波动很大,但相对Kimi而言比较容易安抚,哭闹持续的时间较短。而安吉面对竞争游戏的输赢时情绪波动较小,更容易安抚。年龄稍大的幼儿情绪波动程度比年幼的幼儿小,也更容易被安抚。

(3)幼儿的动机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是成正比的,二者成倒“U”型关系,存在最佳动机水平。幼儿的动机水平差异也会影响幼儿在竞争游戏中面对输赢的态度。如安吉面对竞争游戏动机水平处在较佳的状态,他能够积极地投入游戏当中,并完成游戏,面对输赢情绪更为稳定。而庆庆和Kimi明显是两个动机水平过高而情绪更容易受到输赢结果影响的幼儿。

(4)幼儿的期望价值。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个体的期望包括对自身能力的期望和对行为结果的期望两个方面。当个体对自身能力和行为结果期望价值过高时,个体面对输的结果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如庆庆在“滚轮胎”游戏中更期望自己和爸爸能够赢,所以看到安吉获胜时,自己的情绪立刻爆发,哭喊的声音明显增大。

(5)幼儿的归因能力。韦纳在归因理论中,将成败分为内部和外部、可控与不可控、穩定与不稳定三个维度,包括能力高低、努力水平、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其中,个体自身能控制的只有努力水平。个体对自身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归因时,若倾向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就不利于个体行为能力的提高,且容易出现对规则的抱怨、对任务的质疑、对行为结果的拒绝态度,等等。Kimi就是一个典型的外部、不可控归因的幼儿,他认为自己在“小猪赛跑”比赛中输是因为赛道的设置,为了赢,他违反游戏规则,选择无障碍赛道。

2. 外部因素。

(1)教养方式。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类型。权威型父母把理性、公平、爱与自己可把握的权威相结合;宽容型父母更多地使用他们的影响力而不是权威,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专制父母使用大量的命令和威胁,但是很少讲道理,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如庆庆的教养方式更倾向于宽容型,庆庆在“滚轮胎”游戏中急切地寻求外部帮助的同时,对身边的成人说“你抱抱我”,可以看出庆庆独立性不强,对成人尤其是父亲有比较强的依赖性。

(2)同伴交往。同伴关系是幼儿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同伴关系的建立标志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进步,同伴交往对幼儿参与竞争游戏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在安吉和庆庆的“滚轮胎”比赛中,“小亮仔”提出“我来帮你”,这使庆庆对外界有了依赖心理。但这个不符合规则的介入被成人告知不允许,庆庆的情绪开始爆发。

(3)游戏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个体对于刺激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游戏情境也会使游戏参与者做出不同的游戏行为。如安吉和庆庆在进行“滚轮胎”比赛时,“小亮仔”中途介入,提出“我来帮你”,在当时的情境下,几乎所有的成人同时指向“这样做不对”,跟庆庆强调游戏规则。此时,原本对外界的帮助有了期望心理的庆庆未能得到满足,成人原本就相对强势的态度和语言刺激到庆庆,打乱了游戏节奏,情境混乱更加刺激了庆庆的情绪。

(4)教师引导。教师的引导是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无法得到直接的体现,但这并不代表应该忽视这个影响因素。尤其是3~6歲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既受到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规范,也受到教师无意的影响。在幼儿园中,幼儿在参与竞争游戏时,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观察者、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幼儿对于竞争游戏的理解和态度。

(5)奖惩制度。奖惩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会出现两种极端的奖惩倾向。一种是过于注重“奖”,幼儿正常的表现也会被成人拿来“赏识”,认为幼儿的行为完全值得肯定;另一种是用“罚”过度,这一点在教育的历史上乃至当今的教育实践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如“体罚”。如何把握奖惩的度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也无法量化,但并不等于无度。何时以何种方式进行何种程度的奖惩也需要有度的把握,不适宜的奖惩只能导致幼儿对自我认知的模糊,不利于幼儿内部动机的维护。在“小猪赛跑”游戏中,Kimi提出要换无障碍赛道被拒后,他提出要放弃参加游戏,而爸爸此时却说“你回去罚站”,这让本身年龄小、在游戏中不占优势、又刚经历失败体验的幼儿彻底情绪失控。

三、教育策略

1. 家长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尽管有学者认为,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幼儿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相对稳定,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是一成不变的。父母需要及时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表现,与教师做好沟通,全面了解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对自己以往忽略的问题进行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幼儿人格特质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并以民主型教养方式为主。如面对庆庆独立性较差,在竞争游戏中过于看重输赢结果的情况,他的父母应该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孩子过于宽容和溺爱。

2. 家长和教师的榜样示范。

(1)家长的示范。从家长角度来说,自身面对失利的情况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决办法以及进行自我提高,而非一蹶不振的抱怨。面对取得的成就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客观、清晰地评价。这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家长良性的影响,面对竞争游戏中的输赢时能更多地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有助于幼儿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不足,逐渐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

(2)教师的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幼儿会不自主地把教师当成权威,教师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如在《小人国》纪录片中,池亦洋在解决同伴冲突时所用的方法就是大李老师平常对他的教育方法,尽管池亦洋非常调皮,且不时冲撞教师的权威,但他依然受到了教师的深刻影响。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给幼儿传达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输赢观,不能因输赢导致情绪过激。

3. 教师引导。

(1)通过组织活动进行引导。教师在日常的活动组织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用良性的态度参与竞争游戏。在班级的竞争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引导,并注重因材施教。如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关竞争游戏的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去分析故事中人物输赢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既不对赢的一方做过多的赞美,也不对输的一方只进行批评,逐渐分散幼儿的关注点。

(2)通过创编游戏活动引导。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老师在创编的一整套音乐游戏活动中,就涉及一部分竞争性游戏的内容。如幼儿双方在跟随音乐做活动时,根据节奏双方进行猜拳游戏,赢的一方可以自己做各种难度的动作要求输的一方模仿,双方打平则给彼此一个拥抱以示友好,以此循环。这样,游戏双方都有可能经历输赢。经过多次的循环,游戏双方能够彼此了解对方的感受,并自己去体验输赢,获得游戏经验。通过这样的引导,幼儿在生活、学习和游戏中就具备了足够的心理体验和经历去面对输赢,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4. 家长和教师应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地评定和反馈。恰当地评定和反馈一方面可以调整游戏活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幼儿的参与性。在评定时要注意评定表示进步的快慢,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加上恰当的评语。成人应树立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目的观,面向幼儿整体发展的评价内容观和描述与理解的评价方式观。在游戏中,成人对幼儿的表扬应具体,对幼儿的惩罚和批评应具有鼓励性,同时要注意自身的情感状态和重视非言语评价行为的使用。

5. 成人对幼儿应合理奖惩,把期望价值维持在恰当水平。根据归因理论,要引导个体归因倾向于内部、可控的因素,进行归因训练,引导幼儿进行积极地成败归因。强调幼儿的努力,不滥用奖励和惩罚。成人尤其是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奖励策略的过程中要避免以下问题:对于奖励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奖励内容中对于幼儿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奖励较少;教师对幼儿实施奖励时忽视奖励的“质”,不重视幼儿的内在动机;奖励缺乏明确的奖励标准,缺乏奖励理论知识体系的引领。总的来说,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运用要注意使用的适宜性和正当性,维护幼儿内部动机。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焱.幼儿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孙娟.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奖励策略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8.

[4] 胡静.幼儿园教育情境中教师评价行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黄 晶

猜你喜欢

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