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河湟地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探索
——以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为例

2018-04-18唐莉萍

建筑设计管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青海省规划

杜 森,唐莉萍

(1.兰州交通大学,兰州 730070;2.民和县住房和规划建设局,青海 海东 810800)

0 引言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建设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它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关系到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中央1号文件同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理念,必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政府倡导下,以科学的规划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公共管理服务设施覆盖农村社区,以现代经济产业体系支撑农村社区,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影响农村社区,把若干个自然村或行政村通过统一规划整合建立起的新型社区[1]。

1 青海省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背景

青海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实施了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旧村改建”等工程[2]。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青海省农村牧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挑战,在此背景下,青海省开始探索适合青海不同地域农村牧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模式,即新型农村社区的试点成为新的选择,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先后出台了《关于抓紧开展新型农村社区试点示范建设前期工作的通知》,以及针对具体工作开展的《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导则》提出青海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一产业发展为先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的协调统筹发展,缩小出现差距,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青海省地域辽阔,分开发布不均匀,地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等特点,本次青海省全省三大区域,即河湟区、环湖区、柴达木区范围内选择的20个示范点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3]。

2 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现状概况及问题

青海省民和县地处河湟地区的典型地域,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地处民和县城区川总公路东侧,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基地西距省会西宁市130km,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10km。湟水河由西向东流经规划区北侧,109国道、兰海高速经过社区穿越,甘青铁路、兰新二线铁路从社区通过,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

现状居住总户数为861户,共3841人,其中少数民族有回族、土族、藏族,共69人,村庄现有劳动力1740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的有49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12.43%,占社区劳动力总数的28.16%;留村存业人员125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1.72%,占社区劳动力总数的71.84%;留村人员主要从事农业、养殖业及下川口工业园区务工其中从事农业种植的人数为790人,占社劳动力总数的45.40%,在川口工业园区务工人员达到390人,占社劳动力总数的22.41%。

社区现有居民建筑大多建筑质量较好,2012年,下川口社区一社已列入民和县重点整治示范点,内部环境已部分整治,建筑立面粉刷已基本完成,建筑为坡屋顶建筑,白色墙面。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般,目前突出问题是缺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社区外围沟壑,对社区整体环境影响严重。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路边堆放,影响了道路通行和社区环境。

图1 青海河湟地域

图2 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

3 规划布局方案

3.1 规划重点

依据上位规划,《青海省特色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青海省东部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2010.12)》《海东工业园区规划》《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民和县旅游业发展规划》等,结合本次设计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新要求,提出本次规划的重点为:①综合研究发展条件,把握整体发展方向,确定社区发展的统筹发展战略;②研究产业发展与布局,明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重点;③统筹安排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确定居民点集中建设、协调发展的总方案,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的基本原则;④强调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产业、空间、环境、社会等四大方面的协调。以社区生态保护为先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发展环境;⑤统筹安排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定社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3.2 规划理念及定位

3.2.1 功能复合,高效集约利用土地

社区的用地功能、道路系统、景观环境均应与现状地形地貌相互衔接、协调,形成整体。用地功能布局采用集约高效的利用方式,统筹周围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发挥聚集效应,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一元结构形态,促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3.2.2 融合地域特色,打造生态宜居社区

合理开发利用下川口村周边优美的山水资源,发掘历史和人文要素,创造生态型绿色社区的外部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社区形象,塑造一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营运高效的、具有时代特征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郊社区。

3.2.3 调整产业结构,发掘潜在产业,推动产业与社区建设协调发展

对社区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分区,加大对现有产业的投入,深挖当地潜在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社区建设。下川口村林果业培育已经形成初步规模,应着力推动该产业发展,并利用社区建设的契机,建设以集贸市场、商业、服务业等产业聚合形成的综合产业服务区;以下川口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林果地为基础打造生态观光和林果采摘体验型旅游景区。经过对产业的挖掘、整合发展,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按照上述理念,形成本次规划社区功能与定位为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以发展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为主体,以商贸服务业和桃园生态休闲旅游服务业为辅的新型旅游型社区。

3.3 产业布局规划

以实现居住与就业相对平衡为目标,合理安排社区建设用地布局。社区建设要确保基础设施与商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配套保障体系。具体规划布置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3.3.1 生态社区

即居民生活的主要区域,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教育、商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业态,打造环境优美、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风貌,形成独特色的生态社区,布局在基地中部。

3.3.2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为主体的旅游服务业

本次规划在社区范围内结合原来优良的自然风貌景观,结合土壤环境,建设高效农作物展示和体验区。主要种植大樱桃、鲜桃种植等经济作物。重点依托社区东侧的天路桃花源旅游度假区建设,结合“天路桃花源”的主题意象定位、市场定位以及市场需求特征,以休闲为主题,树立桃花园林区休闲经济品牌,发展特色桃园经济,深度挖掘桃园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提升旅游体验品质,扩大旅游体验种类。紧密围绕天路桃花源旅游渡假区的建设,依托其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社区居民劳动就业,同时,路桃花源旅游渡假区建成后带动社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可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收入水平。

3.3.3 社区种植产业

社区鲜桃种植片区用地面积359800m2(约540亩),据市场调查,鲜桃种植每亩地收入可达1800元,则社区鲜桃种植年收入将达到81万元;社区大樱桃种植片区用地面积833600m2(约1250亩),据市场调查,大樱桃种植每亩地收入可达5000元,则采摘期社区大樱桃种植年收入将达到625万元。

3.3.4 商业服务业

社区内为居民提供经营场地、就业机会,服务于整个民和县,尤其随着下川口工业园区的建设,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辐射马场垣乡和海石湾地区及工业园区的后勤保障基地,社区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为全县市民提供一个集商贸、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服务基地,建筑面积7300m2的商业片区成为支撑社区发展的商贸产业集中区。同时,结合原来优良的自然风貌景观,进一步优化生态休闲旅游、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结合高效生态农业片区的建设,在社区中心区北侧形成休闲农家乐服务组团,占地25.5亩,建成30户规模农家乐接待区,根据市场调查,建成后的农家乐片区年产值将达到435万元。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对发展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就业带动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在投融资、土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统筹推进街道旅游规划项目开发建设、管理以及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的集聚发展。

3.3.5 劳动力分析

规划区内拟安排919户,4161人。(注:依据县城产业发展规划,考虑在县城及下川口工业园区就业)根据马场垣乡统计资料,劳动力人口按总人口的70%计算,共有劳动力2900人。下川口工业园区位于社区西侧5km处,工业园区的建设可解决社区多数居民的就业问题,所以工业园区对劳动力的吸引远远大于其他产业对社区劳动力的吸引,今后工业园区的劳动力就业所占社区劳动力就业分布的比重会很大,是社区居民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分布规划如下:一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大樱桃、鲜桃种植产业,可容纳劳动力400人;二产,县城及下川口工业园区,可吸纳劳动力2000人;三产,社区商贸服务与天路桃花源旅游度假区,可容纳劳动力500人。

3.4 规划规模及布局

3.4.1 规划规模

经测算,规划远期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为4161人。社区规划规划后社区总建设用地为由原来的58.81hm2变为33.35hm2,减少25.46hm2;由于川总公路的建设,社区区域交通用地由原来的16.35hm2增加到19.96hm2,增加3.61hm2,则社区规划为国家节约建设用地约21.85hm2,节地率为37.15%,规划将节约土地全部置换为农田。总用地343.21hm2,其中社区建设用地33.35hm2。

3.4.2 社区布局规划

本次规划确定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采用“社区——组团”二级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两轴、五片区”的结构模式。一心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两轴即社区主要发展轴,社区次要发展轴;五片区即以主要道路分割而形成的空间相对独立、但联系紧密的三个居住片区,农家乐服务片区,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服务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是以文化、休闲功能为主,主要由社区服务中心、小学(含幼儿园)、文化室、绿地等组成;东部居组团以低层为主,即社区发展主轴东侧新建组团以及改建组团,面积9.9hm2,占社区总用地面积的29.69%。三个小区共容纳居住人口2379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41.61m2;西部居组团以多层为主,改建社区原有居住组团,形成社区新的风貌区,住宅区住宅样式为多层联排式,面积6.6hm2,占社区总建设用地面积的19.79%,容纳居住人口1782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7.04m2;商业组团以商业片区及沿街商业店铺为主;农家乐组团至位于基地东侧的乐农家乐建筑群构成。

3.5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导则》要求,本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商业金融、教育、医疗、文体、科技、市场等。规划保留原有村委会,将其改为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等行政办公用地。规划保留现有下川口小学,在其基础上新建幼儿园,将原有玉树中学改建为成人职业培训基地。规划社区设置的文娱活动设施有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两个文化活动室和用于居民健身的场地。规划下川口小学南侧规划一所敬老院,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南侧新建一处卫生所,作为社区的医疗保健设施。规划在沿川总公路东侧的多层住宅下布置沿街商业,并在原有信用社的基础上在其对街新建商业建筑,作为社区的商业金融设施。规划在下川口小学西北侧规划农贸市场一处。

3.6 建筑设计引导

根据下川口社区居民的原有生活习惯及实际经济情况,以建设经济、实用、美观、舒适、有民和特色的住宅为目标。规划采用双坡屋顶、浅灰色墙面,当地传统门楼、镂空窗花院等体现新型社区特色。

3.6.1 住宅建筑设计引导

本次规划将下川口社区分为低层院落宅院住宅区和多层居住小区。多层居住小区以多层住宅为住,主要建筑形式分为多层住宅和商住结合式住宅。

低层院落宅院住宅区的建筑色彩一方面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展现高品质生活的一面。确定基调色谱为白色,辅助色谱为灰色,以天然的材料(砖石、瓦等)和较为现代的材料(涂料、玻璃幕墙等)为辅;玻璃以浅蓝色或透明、不反光的材料为主。多层居住区建筑色彩一方面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另一方面也要展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一面。

基调色谱为白色,辅助色谱为灰色,建筑空间布局方面客厅、阳台和主卧室均布置在南侧,保证光照;次卧、厨房、餐厅和卫生间布置在北侧。

3.6.2 公共建筑设计引导

商业街布置在川总公路东侧,多层住宅楼下部。建筑为商住结合式建筑,建筑为多层,一层为商业,其余为居住。建筑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白色为基调,凸显该地段的活力。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建筑样式大方稳重,色彩以白色为基础色调,建筑整体体现一种庄严的视觉效果。

4 结语

在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从青海省民和县下川口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可以得出,青海省东部川水河湟地区,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时机成熟,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节约了农村建设用地,规划为实现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做了有益的探索。期待更多学者研究探索环湖区、柴达木区及三江源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为西部欠发达青藏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孟繁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精细化设计——以苏北地区村庄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4,30(03):17-21.

[2]王军,李晓丽.生态安全导向下青藏高原聚落重构与营建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6):71-76,67.

[3]胡宏昆.政府环境责任视角下青海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青海环境,2015,25(04):156-160.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青海省规划
新型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研究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难点与对策——以潍坊市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