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经济发展的喜与忧

2018-04-18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工厂化深水海水

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是关键。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构建新型渔业生产体系,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是海洋大国,岸线漫长,港湾、岛屿众多,资源丰富,管辖海域辽阔。海洋所蕴藏的巨大潜在资源和能力,近海及海岸带的海洋生态系统为国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多种重要资源。在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海洋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海洋开发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海洋事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等问题,尤其是过度、盲目、无序的海洋开发,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占有,造成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环境污染、物种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文明,需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构建新型渔业生产体系,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海没大鱼:不断加剧的资源矛盾

2017年,黄渤海休渔期长达四个月,比往年长了一个月。南海和东海的休渔期也都延长了至少一个月。而有史以来最长休渔期的背后,是中国近海的大鱼越来越少了。

我国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资源为代价取得的。根据《中国渔业年鉴》公布的数据,从1986年到1996年,近海捕捞量从430万吨增长至1153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0.4%。在这种形势下,海洋捕捞强度很快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承受范围。在过度捕捞导致野生资源逐渐枯竭的情况下,我国海洋渔业养殖也需要进行转变,粗放式养殖生产导致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日益显现。由于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对生态承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重视程度不够,养殖水域超容量开发,忽略了对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合理的布局浪费了大量的海域空间资源。同时,我国海洋渔业养殖标准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亟待加强。

海洋渔业发展:起步晚 任务重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50m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成为海水养殖的主要水域。1950年,牡蛎是我国海洋渔业唯一的养殖种类。1970年以前,贝类和藻类是我国的主要养殖种类。1970年后,鱼虾类养殖开始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海水养殖进入了多种类快速发展阶段。在养殖方式上,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海水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养殖、深水筏式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等多种海水养殖模式和适宜于不同养殖水域的技术体系同步推行。

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最初用于虾蟹类养殖。近年来池塘虾、鱼、贝、参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由于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特点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针对高密度池塘养殖水质富营养化和养殖自身污染等问题,开发了新型增氧机、生物滤器、微生物制剂等,缓解了池塘养殖富营养化和自身污染问题;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池塘生态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厂化养殖以鱼类养殖为主,是20世纪中期首先在淡水养殖领域发展起来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生产方式,是我国水产养殖领域中装备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大菱鲆、牙鲆等海水工厂化养殖为代表的海水工厂化养殖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工厂化养殖的进步。虽然我国工厂化养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国家技术密集型的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相比,在设施设备、技术工艺、单位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尚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我国的滩涂养殖方式大部分为护养,养殖种类主要是贝类,种类繁多,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生产方式。与其他养殖方式相比,滩涂养殖生物多样性最高,属于传统养殖方式。

我国的浅海养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因受养殖器材和技术的限制,主要在港湾内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抗风浪养殖器材的应用和养殖技术的提升,海上养殖逐渐拓展至湾外,并逐步向深水区发展。如黄海北部的虾夷扇贝底播养殖,山东半岛的浮筏养殖等,已经拓展至50m水深。港湾内养殖方式多样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较为普及。深水区养殖方式大部分以单品种养殖为主,特别是深水区,主要是大型海藻。

放眼世界:新模式造就生态文明

推进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是关键。依靠科技创新,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构建新型渔业生产体系,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出现一批在海洋渔业生产关键技术和养殖模式。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由不同营养级生物(如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综合养殖系统,系统中一些生物排泄到水体中的废物成为另一些生物功能群的营养物质来源,从而达到养殖系统中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利用,提高食物产出效率,控制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的环境友好型生态高效养殖的目的。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实现了养殖系统中营养物质在不同营养级生物间的传递、再循环,降低了环境压力。以色列、澳大利亚和南非等国在陆基集约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方面的研发进展较快,并广泛应用于产业。如南非、澳大利亚的鲍陆基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引入石莼吸收鲍养殖过程排泄的氨和氮,降低养殖对环境的负面效应,同时石莼又可作为鲍的饵料,实现了养殖与环境的双赢。加拿大已经构建了鱼贝藻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但由于养殖规模所限,尚未达到产业化水平。而挪威、新西兰等国家,为了解决各自国家单品种养殖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正在尝试构建适合自己国家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近年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已成为国际上研讨的热点,大型国际会议纷纷将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列为专题研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理念是生态养殖的核心,也是健康养殖的基础,是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开放水域的深水养殖技术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国家已经开展了离岸养殖的相关工作。200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深水养殖法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深水海域进行海水养殖立法的国家,充分说明了开展深水养殖的重要性。2000年,墨西哥成立了墨西哥海湾离岸养殖协会,目的是发展社会和环境可接受的离岸水产养殖。由于近岸养殖易受人类活动,特别是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水养殖与生态环境问题、食物安全问题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除了研究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与技术外,发展离岸深水养殖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水养殖新方向与趋势。目前国际上深水养殖技术的研发主要聚焦于鱼类网箱和养鱼平台方面,关于深水抗风浪筏式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则很少。

国外的陆基工厂化养殖业比较先进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发达,材料设备先进,与陆基工厂化养殖有关的基础研究,如养殖对象的营养生理、新品种开发、防病技术、水处理技术等已有较高的水平。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陆基工厂化养殖中水质调控的自动化研究与应用,美国、挪威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程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此外,海水封闭循环水养殖理论与技术也是欧盟建议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进步较快,并在西方一些国家实现产业化,从研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以及产品的产前和产后服务,形成了一个新的知识产业。

猜你喜欢

工厂化深水海水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深水爆炸载荷及对潜艇结构毁伤研究进展
鲑鳟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孵化和开口技术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现状分析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识人需要“涉深水”
喝多少杯海水能把人“渴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海水
22000kW深水三用工作船快速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