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2018-04-18

中国火炬 2018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学校学习竞争压力加大,青少年易感受到负担沉重,导致不少青少年时常出现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甚至发生违法犯罪、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事件。近年来,青少年(包括中小学生)离家出走、自杀、自残等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中小学在校学生群体庞大,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关注其心理健康已经刻不容缓。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是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大;二是适应能力差,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三是偏执、逆反心理,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四是人际关系紧张,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五是抑郁,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六是焦虑,心理烦躁不安,情绪忽高忽低不稳定等。由于青少年尚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期,认知能力还不够强,自控能力差,很容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矫正,有的甚至走向犯罪,走向自杀。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方面:溺爱,对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刁蛮任性,不顾及别人感受;父母文化层次低,奉行“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或苦口婆心的絮叨,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遇事冲动,无法获取处理应对问题的良性技能,从而导致在生活中感到压抑和孤独,在学习、人际关系中感到焦虑、自卑等;父母期望值过高,将自己在人生或工作中未实现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整个家庭以孩子学习为重心,对孩子处处要求完美,使孩子压力加大,经不起挫折考验等等。

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家庭教育方面建议。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加强父母自身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没有阳光,万物不能生长;没有关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健康成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关爱不等于无条件的迁就和溺爱,而是当孩子自暴自弃时,当孩子落后受挫时,当孩子在众人面前给你下不来台时,家长可以批评他的行为,但不论发生什么,都不放弃对他们的爱。爱是责任,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爱来获得力量。父母的爱,是孩子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安全感以及其他一切良好品德的基础。

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正常的“父、母、孩子”三口之家,父母之间相亲相爱,孩子依恋父母,敬重父母,父母关爱孩子,三人之间相互依存,亲爱和谐。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出问题,孩子就会处于“分裂”状态,因此,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推动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正确处理自身的矛盾。父母在面对自己的情感困惑、工作压力与痛苦时,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隔离在亲子关系之外,而不应当让孩子来承担责任。

学校教育方面建议。加强学校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教育。变被动为主动,从“点”对“点”的个别辅导到主动思考、主动出击,从单一的矫治性辅导逐步过渡到对个别群体的提前预判,提前介入,让孩子的心理问题在萌芽中得以修正。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手抄报、宣传栏、校内广播、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心理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可通过家长会或是定期与不定期的通过电话、网络或信息与家长建立沟通与联系,及时反馈孩子的变化情况,力争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协作的局面,共同处理好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矛盾。

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学校应根据规模大小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流于形式。

社会认识方面。坚持正能量的社会舆论导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收入的贫富差距拉大,人际冲突的增加,很容易让尚处在认知力还不够强、明辨是非能力还比较弱的青少年心理发生扭曲,所以,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正能量的社会舆论导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职尽责,清理学校周围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场所,比如网吧、美容院、歌舞厅等不规范的娱乐场所,严格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这些场所。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知识。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造就一个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