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花旦“女扮男装”的表演
——以《沉香扇》中蔡兰英为例
2018-04-18张丹丹
■张丹丹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极具写意化的艺术特点,使其在众多戏剧门类之中独树一帜。《毛诗序》有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在戏曲舞台上演员是通过舞蹈化的形体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而戏曲所特有的虚实相配、虚实相辅的表演,都是将我们日常的生活形态程式化、夸张化、美化之后呈现在舞台上的。而这一点,我在塑造《沉香扇·书房会》一折中蔡兰英这一人物形象时,深有体会。
熟悉越剧王派传统戏的观众都知道,在王派戏中女扮男装、高中为官的情节不少,王文娟老师的《孟丽君》《沉香扇》等,都属此类。作为一名花旦演员,如何在舞台上把握好“女儿本色”和“乔装男子”两者间的差异,将夸张了的表演美化,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书房会》一折讲述了兵部尚书之女蔡兰英女扮男装逃婚出走后,得中探花。在书房与徐文秀相遇,夫妻终得相认的故事。蔡兰英与孟丽君这两个角色不能同日而语。虽说都是女扮男装,但孟丽君是为救未婚夫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高中后,官居丞相。所以,孟丽君一出场便是以一朝丞相的身份亮相,以沉稳冷静的男子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哪怕是去探望病重的皇甫少华,也不肯轻易表露自己的女子身份。而蔡兰英不同,刚出场的蔡兰英依旧是一个深闺千金,与徐文秀私定终身,后因她不愿听从母亲为其订下的婚事,才女扮男装逃出家门,高中探花的。由此可见,蔡兰英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女子,她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亦生亦旦”是我对蔡兰英这个角色的定位。
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我首先让自己明白一点——不能把蔡兰英当做一个“真男人”来演,而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在“装”男人。随着音乐响起,蔡兰英一袭粉色官衣出场亮相,这一件粉蟒从造型上就暗喻了蔡兰英“女扮男装”的身份。“紫袍玉带朝靴移,女扮男装步丹墀”这两句唱腔,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是少年得志的潇洒与英气,但眉眼传神处却还是能够捕捉到零星的闺阁女儿的神态。随后四句“见了妻子他不认,还彬彬有礼的叫表弟。这真是千古佳话传后世,兰英我笑在眉头喜心里”,小女儿的情态又显露无疑。
这种“装”,在与徐文秀的对手戏中更是体现地恰到好处。剧中,“兄弟”二人相见不过片时,蔡兰英便要告辞去河南“招亲”,徐文秀吞吞吐吐不愿让其前往,兰英一本正经四句唱:“少年金榜把名题,洞房花烛选吉期。小姐是才貌双全世无比,我与她是天生一对好夫妻。”将一个少年大登科后小登科的骄傲与自豪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文秀说出实情,希望表弟不要去河南招亲时,兰英佯装男子生气,只说到:“啊?招亲岂能让人的呀!真是岂有此理,哪里看得!”蔡兰英与徐文秀对话时表现得“男子气”十足,然而在背躬时,她又能迅速转换角色身份,流露出深闺女儿的娇羞神态。当听到文秀“奉母命特到开封探舅亲”一段唱,讲述他与小姐从相识、相知到私定终身,最后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终得以与小姐洞房花烛成亲时,兰英心中一暖,想起与文秀的过往,低眉浅笑间,小女儿情态不自觉地就流露了出来。这才有后面“见此情兰英心中好得意,状元郎不变初衷深爱妻”一段唱。而当她唱到“他那里实情实意心着急,我这里推三阻四来耍戏”时,一抖袖、一抬腿,眼神里尽显出闺阁女儿的调皮。徐文秀苦求无果要“以死相逼”,兰英情急之下忘记了自己的“男儿之身”加以阻拦的时候,完完全全就是小女人的样子。
学戏至今,我从未接触过厚底,也没有扮演过任何小生角色。所以在刚开始排这出戏的时候,我怎么也找不到男子气概的那种感觉。一个出场、一个眼神怎么演都脱离不了花旦的影子。当我非常努力地想要摆脱掉花旦的影子时,正应了那句老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越是着急,反而更找不到人物感觉。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表演既不像小生,也不像花旦,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为此,我感到很苦恼,也一度想要放弃。
后来,在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我逐渐找到了一些感觉。我时刻提醒自己,蔡兰英是一个“亦生亦旦”的角色。蔡兰英这个人物从始至终都是在“装男人”,因为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男人,所以在举手投足间还是会流露出小女儿的情态,也就是说并不是要求我完全按照一个男性来塑造人物,“女儿身”才是她的本色。盖叫天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戏曲演员师傅的师傅,认为无论演员还是导演必须要向生活学习,对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体验生活的内在情感和节奏,以此为基础,寻找恰当的戏曲表现形式,从而达到戏曲艺术的真实。”也就是说戏曲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提炼、强调、夸张、变形的结果。在不断揣摩蔡兰英这一角色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的意义,也明白了在戏曲舞台上“装男人”看似很容易,但若没有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其实是很难装得像的。于是,我翻阅了很多影视资料,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那些模仿男人的女孩子都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观察她们的行为举止,经过反复揣摩之后,将这些内容化成戏曲程式融入到蔡兰英的表演之中。在接下来的排练里,我不断告诉自己,把动作放大一些再大一些,作为一个“男人”所有的举动看上去都要尽可能地粗旷一些。不论是抖袖、整冠还是抬靴子亮相,哪怕是一指也要让自己充满阳刚之气。练习台步的时候,我会观察、模仿小生的样子,把步子放大,亮靴底。我告诫自己,在面对徐文秀必须要相信自己就是个男人,身上的架子要端起来,亮相的时候要把眼神拎起来,只有坚定这样的信念,才能将蔡兰英这样一个“亦生亦旦”的角色演活了。就这样,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对角色一点一滴地琢磨,我慢慢地掌握了蔡兰英这个人物。
生活的节奏是自然状态的,而戏剧的节奏则要根据剧情及人物的需要加以组织、强调、夸张,使其有规律、有顺序、有目的地进行,并通过艺术手段在舞台上表现出来。关于这方面的感悟,上面的文字中我已经做了简要的总结,在此就不赘述了。除此之外我还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戏曲演员不仅要能熟练掌握戏曲表演的外部技术、技巧,还要能够激发内在的真实情感,并能把二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造舞台人物形象。与此同时,在把握好本行当的表演技巧之外,还要多了解其他行当、其他剧种甚至其它艺术门类的表演特点。也许在目前看来,我们会觉得学习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多听多看多学并没有什么坏处。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演员来说,传承和发展戏曲并不是一成不变地模仿。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吸收其它的养分用以丰富我们的表演,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戏曲艺术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