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话养老:我们需要的养老产业长这样
2018-04-17
养老产业
编者按:“老了以后该怎么过?”这个问题牵连着所有有老人的家庭,也牵动着所有已老和将老之人的心。问题的答案不是固定的,当然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经济条件以及子女的选择等情况而定。那么,具体应当怎么做呢?我们寻找到颇具代表性的老人、子女以及相关养老企业,来听听他们对养老的需求和服务有着怎样的看法,以供养老产业相关从业者参考。
真没想到老爷子能这么开心,我就在网上帮他买了只轮椅轱辘,他却如获至宝,甚至都不舍得用,逢人就夸这东西好。不过,说起这个轱辘来,能买对了来来回回可真是费了不少劲儿。
是这样,家里的老母亲身体不便需要坐轮椅,俩老人就互相照应着。这不,轮椅上一只轱辘不好用了,老爷子想换下来,我就在网上给老爷子寻找。但就买这个,直到买了第十个才算合适。而如果这个时候,能有个专门的人替老人在网上购物,接收快递,然后送到家里,那老人会方便很多。我当然可以给老人在网上买各种东西,但有时快递把电话打给我,我又不能及时快速地回应快递员,来回沟通挺麻烦,而且有时候快递员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送快递时也不知道对方多大岁数,多少有些不方便。
互联网这个工具,老年人当然不如我们使用得顺溜,不过这会儿再教他们去学,对老人对子女而言,难度都太大。如果养老产业能提供专门的照护人员(有别于保姆、护工),隔天就去家里看下老人有什么需要,如身体是否有不适的地方,家里电器有坏的没,聊聊天等等,老人应该过得就很开心了。
老年群体:最好还是家里待着
我今年89,老伴儿92了。我俩身体都挺好的,没必要去养老机构。因为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太合拍,我们喜欢早睡早起,吃饭也比较简单,爱吃粗粮,不像儿女们那样晚睡晚起,还要挑三挑四的。
“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窝”,家里的一切都让我依依不舍。在家里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干什么都方便。当然,也会遇到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时可以让儿女们来帮忙或请钟点工来做。也有老朋友在养老院住过,可是住几天就出来了,说里面生活氛围有些消沉,并不是所有老人都能积极向上,并且老年人的病症会比较多,我觉得这样的氛围肯定会让我不舒服。
即使以后我们的自理能力下降了,我们应该也会请一个保姆进行居家养老。老了,还是自己过比较好,尽量不要麻烦子女,所以希望养老产业能围绕着居家养老方面下功夫,比如我出门就能买到菜,家里我打个电话就有人给我换等等。
企业:“照护”的服务属性很重要
麦麦养老创始人何畏认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是一个漏斗型的关系——漏斗顶端是居家养老,中间是社区养老,底部是机构养老。这个养老“漏斗”代表了一个人从60岁退休,身体健康居家养老,参加老年旅游、老年大学课程等活动,到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享受社区养老服务,如老年餐、慢病管理、社区上门服务等,到身患疾病后持续衰退,必须要入住养老机构接受24小时照护服务的“全流程养老服务”。为此,我们提出了“持续照料”的理念。
居家養老的落地离不开社区作为依托——老年人对互联网工具的使用不如年轻人熟练,不能生搬硬套适用年轻人的商业模式,仅从线上去开展养老服务已经是被过去三年反复证明为失败的案例了。我们一贯认为,养老的本质与核心刚需是“照护”,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健康护理。“照护”的服务属性非常重要,线下的养老服务品质决定着整个养老服务的成败。从居家养老方面而言,建议可从老年人的安全需求、健康管理需求、文娱社交需求入手进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