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强不息:中华文化的奋斗基因

2018-04-17

新传奇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君子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自强不息精神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励精图治、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精神。中华儿女的人生成长,中华文明的每进一步,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积极作用。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的奋斗基因。

自强不息是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文精神

自强不息是在天人合一背景下,人们奋发向上、奋勇向前,努力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文精神。

《周易》乾卦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刚劲强健;君子为人处世,也应法天,运行不息,修德敬业,不断进步,尤其要发愤图强,刚毅坚卓,不屈不挠,永不停息。

《周易》的自强不息,是君子效法天行健的修养内容,表现了《乾》卦的阳刚精神;它还提出“厚德载物”,作为君子效法“地势坤”的修养,体现《坤》卦的阴柔精神。总之,“一阴一阳之谓道”,只有乾坤并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自强不息的作用。

在先贤看来,现实的人成为理想的人,是人性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人的能力由小而大、从弱到强的修养过程,是人性修养逐步提高,从小人,经君子,上达圣人(最理想、典型的人,即“人”概念的现实化)的过程。自强,是人树立和实现远大理想、成为理想的人的应有内涵。自强,即“自强而成德”,努力提高人性修养,增强生产生活能力。不息,不停止,不止息。君子学习,不学则已,学则百倍用功,必有所成;人生修养亦然,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愚蠢的人也能聪明,荏弱的人也能坚强。

自强不息,既就一个人而言,也就民族国家等社会共同体而论。一个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自食其力,得以生存和发展,面临挫折,不自卑、不自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这是自强不息。

一个国家、民族,一个家庭、家族,一个企业、学校,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遭遇困难,不灰心,不懈怠,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也是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理性色彩都很浓郁。自强不息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

在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史上,自强不息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民族发展,都不缺少拼搏进取的精神,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作为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的历程和收获,却赋予了自强不息独特的内涵。

如孔子“少也贱,多能鄙事”,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奋斗成长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他办私学培养学生,弟子三千,贤者72人。他创建儒学,创立儒家学派,有志于改变天下无道局面,深远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他在古代被尊为至圣先师,现在则借助全球孔子学院,成为中华文化的标识,惠泽全球。孔子可谓古代国人自强不息的典范。

曾国藩则对自强不息修养的认识富有新意。他要求,人要有一股韧劲,受得磨难,能吃苦,稳得住;必须“从明字做出”,心头要明白,头脑要清楚;慎独是自强的关键环节。

曾国藩还提出自强三原则:主要在自我修养,而不在“胜人”;在修养中,应“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持之以恒也很重要。和古代相比,近代国人更多地偏重于思考国家的富强建设问题,寻求国家迅速摆脱困境的富强之术。洋务运动从求强到求富,戊戌维新,则变法图强;孙中山先生则明确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自强不息精神昂扬挺立。

自强不息仍是强大精神力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历史上,有些治国者发愤图强,使国家由弱到强;有些没有自强不息,就亡了国。有些在国家强大后,还能居安思危,持续保持强势国力;也有不少治国者骄奢淫逸,忘乎所以,导致天崩地解,国家衰亡。思想家们总结历史上国家强弱興亡的经验教训,才发展出国家自强不息理论。

我国历史悠久,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算起,历经商朝、西周,到东周时,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后来国人既经历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国家统一时期的安定和平,也遭受过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等祖国分裂时期的战乱痛苦。

历史表明,国家由弱到强,长期保持强势,有规律可循。春秋时期,齐、晋等国逐步强大起来,先后称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治国者,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他们都曾临死生,多磨难,备尝艰辛,饱经沧桑,一旦掌权,便立志振兴国家,不忘前耻,有治国理政远大目标,也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本末兼赅。

那么,如何运用自强不息思想治理国家,使国家富强?儒家为政以德,道家无为而治,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法家以法治国等,都发挥过作用。

实践上,西汉文景之治,源于治国者无为而治,勤俭节约,轻徭薄赋。唐代贞观之治,则在于唐太宗居安思危,治国“以天下为公”,任用魏征等贤能,求谏、纳谏,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为政宽简公平,建立健全相应制度,并带头遵守,依法守法,才使国家物阜、政通、人和。

自强不息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治国理政又有何启发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北京日报》2018.3.12 张茂泽/文)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君子
汉字三千年
人类挑战自然的传说
说算筹
君子无所争
俄罗斯汉学研究400年:与中华文明对话
国风·卫风·淇奥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