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哲学视角分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8-04-17贾莉莉杜娟

知与行 2018年4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贾莉莉 杜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报告全文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和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政党最根本的区别。从哲学视角分析,可以得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需求,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最本质的要求。进一步深刻剖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内涵——“三个一切”和“六个要义”,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并且一切依靠人民,最终取得的一切成果都要由人民来共享。六个核心要义为:党的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奋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服务并担当起应负的责任。如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以及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值得探讨。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14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可见党的十九大报告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始,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结束,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大丰富内涵之一,同时也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阐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体现了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核心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曾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既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和动力;也是使社会进行变革的主体和动力,在生产力要素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更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就要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改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马克思经过深入地思考,科学地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谱写者和创造者。人民既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更是劳动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项全新的伟大事业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自始至终都在发挥着创造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体地位,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最终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需求。人民群众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把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作为第一能力,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基本工作的根本标准。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九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明确指出:“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最本质的要求。一种理论,无论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不真实,就必然会被拒绝或加以修正;同样,对于一些法律和制度,无论怎样有效,怎样有条理,如果是不正义的,就必须要加以改造或者进行废除。邓小平同志讲:“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要两极分化。”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基本方略是统一的,前者侧重于理论与思想的要求,后者側重于方针和策略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方略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相一致、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理论特色。贯彻落实十四条基本方略,而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和保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始终;以党的领导为前提和保证与以人民为中心是统一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蕴含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特征,具有深刻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性。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大报告明确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开始一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奋斗十五年,最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阶段的本质特征为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宽裕的生活,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大踏步地迈进;“第二个阶段是从二〇三五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继续奋斗十五年,最终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阶段的本质特征为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基本实现。而从二〇一八年现在到二〇二〇年这两年时间,是我们能否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期。

二、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坚持人民的政治立场,其最本质要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而一切发展的最终成果都要由人民来共享。这三个“一切”,体现出了以下要义:

1.党的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的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得到了显著增强。” 因此,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最终也要服务于人民,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党就会失去最永恒、最牢固的执政根基。

2.党的奋斗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7年10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较之以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美”和“好”的客观标准,已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准,也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标准,也不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标准,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明确指出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标准和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也在同步“日益增长”,不只有物质文化的要求,也有精神文化的要求;不只有基本范围的要求,也有基本层次的要求。只有做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发展成果要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蛋糕”不断做大了,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在国力大增、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如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和城乡收入扩大,就业上的同工不同酬,等等。这些问题,既受权钱交易等非制度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一些具体制度缺陷带来的结果。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人们的民主观念、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对公平正义的诉求也更加强烈。公平正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诸多矛盾的交结点,也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为此,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落脚点”,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把一切社会不公现象纳入制度调节的范围。

4.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所在,改善民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改善民生对消费内需拉动至关重要。”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是“三驾马车”——出口拉动、投资拉动和消费内需拉动。在经济新常态下,只能将扩大消费内需作为主要的经济拉动力。在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冲突是1949年以来最为凸显的时期。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根源是民生方面的利益诉求,是经济方面的利益诉求,而不是政治方面的利益诉求。所以,要想有效维护中国的社会安全局面,就必须改善民生。

5.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二字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意义。面对发展中的新挑战、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要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不断激发闯劲和干劲。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党章第6章第35条,是关于党的干部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的内容。责任担当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也不是一味蛮干,必须具备多种能力、多种素养才能实现。 “敢于担当”作为合格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既是共产党人所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尽职履责、提高执政能力所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中国改革现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说道:“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问责旨在问权: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官”是为民服务的岗位,“权”是为民服务的工具。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公权的本源,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沉甸甸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敢于为人民担当,旗帜鲜明讲政治。积极为人民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在工作实践中全面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近年来,我党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个主题,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并要求我们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付诸造福人民的伟大实践。

1.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二大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个都关乎民生,都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目标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2.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即“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如果说30年前改革解决的是意识形态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利益问题,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价值追求,其根本是保障人的权利,增进人民福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完善法律体系,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从人治到法治,实现法治文明的使命所在,而只有以人为本的法治文明才能让法治真正成为全社会的信仰,这是因为法治之下每个人都能成为真实的个体。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又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真正的执政为民,就是让党员干部更多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在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在任何时间,发展都是解决我国一切社会发展难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等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思想是发展理念的内在规定,隐含着发展的根本属性和本质要求;发展理念是发展思想的外在展现,预示着发展的终极取向和最高目标。五大发展理念是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确路径。其中,创新发展着力解决发展动力怎样转型的问题,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动能,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矛盾怎样处理的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的有力保障,要求必须把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绿色发展着力解决发展成果怎样保护的问题,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之路的必然选择,確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空间怎样拓展的问题,是面向新时代如何确保将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它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开放发展的主力军。共享发展着力解决发展成果怎样分配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价值追求和集中表现,它要求让全体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

4.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标准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目标是把我们的党建设成为始终能够走在时代前列、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并且能够为人民群众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应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为只有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创造历史伟业。

四、结语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实践,完整地呈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民生情怀”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我们要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学笃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拥抱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

[参 考 文 献]

[1] 韩振峰.习近平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个基本思路[J].文化软实力,2016,(2):16-19.

[2] 杨昱.从全球视野看科学发展观的巨大意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s1):37-38.

[3] 谢晓佳.科学发展观涵义阐释及其对企业的启示[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3):52.

[4] 王永凤.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12):14-16.

[5] 张舰,于金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2-5.

[6] 赵曜.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模式[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9-13.

[7] 秦强.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3):19-21.

〔责任编辑:徐雪野 田丹婷〕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区域发展篇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图说共享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