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使命
2018-04-17赵静
赵静
[摘 要]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保持多样性的两个原因。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产生、发展的源泉。但是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与社会分工、交往的发达程度等对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影响便会远远超越自然法则,成为文明差异性不断深化的主要原因。文明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平等、开放、包容的原则,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正确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是实现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遵循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不仅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避免文明走向冲突的路径选择。中国共产党历来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主义情怀、大同理想也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以人类的普遍关怀为出发点。所以,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國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中华民族;文化使命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4-0068-05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交融性正以前所未有的绚丽景象展现在人类面前。如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关系到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进步与世界和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舞台上不断传递自己的“文明观”。习近平的“文明观”建立在对待不同文明以及处理不同文明关联性和差异性的科学态度基础之上。他以科学的辩证思维,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以开阔长远的视野观察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提出要秉承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和原则。在此基础上,习近平以强烈的使命担当与自信强调要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用中国智慧向世界传播和平、合作、共赢的理念,为重构世界文明秩序、共享人类文明成果作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应有的贡献。
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势
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诸多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论述。但是无论学者们思考文明多样性的立场和目的如何,不可否认的是文明多样性的成因主要来自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分工两个方面。文明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和制约文明的特质和发展方向。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产生、发展的源泉。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生存发展的独特存在环境,人们为了在这些不同的气候、地域中生存、发展必然会形成与具体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相适应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点的多样文明。因此,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文明的初期,生产力水平发展低下,人类活动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相对明显,因而这种自然法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与社会分工、交往的发达程度等对文明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影响便会远远超越自然法则,成为文明差异性不断深化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出发,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肯定了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从本质上描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文明演进的历史性过程。他说:“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马克思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文明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这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交往的普遍化。马克思对于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共产主义社会,也展望了美好图景。在他看来,人在经历了对人的依赖、物的依赖阶段后,进入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形态——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后,能够摆脱对人、对物的依赖,个体的个性和能力才能得到极大发展,从而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同时,同一时期的文明也表现为多样性的存在。各个国家、民族形成的先后性、历史条件的特殊性和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同一时期的文明也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正如马克思所说:“相同的经济基础-按主要条件来说相同-可以由于无数不同的经验的情况,自然条件,种族关系,各种从外部发生作用的历史影响,等等,而在现象上显示出无穷无尽的变异和彩色差异。”[2]列宁也说过:“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各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3]也就是说,即使是经济基础相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表现在社会现象上、发展道路上也都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习近平关于文明的多样性有很多精彩之论,他多次提到“文化基因”的概念,文化基因是一个与生物基因相类比的概念,就像生物基因决定了生物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的独特性一样,人类文明的演进亦是如此。文化基因决定了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个性,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植根于自己的文化基因特性之中。因此,他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来倡导要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形象比喻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4]正是各个民族、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民族性,才表现出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丰富多彩的特点。
纵观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从整体上总是以多元文明的方式存在和发展。从7 000多年前的苏美尔文明算起,没有一种文明系统可以长期单独地存在与发展。因此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尊重其他文明的主体性,兼顾其他文明的利益,保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均衡,这是一种追求与推进发展的理性自觉。
二、文明的多样性需要以平等的原则来维护
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得到承认和尊重”[5]。事实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落后、交通不发达等原因,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各个民族、国家受到内部发展驱动因素的影响,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模式,各种文明之间基本上处于共存、平等的状态。但当民族国家的历史进入世界历史,尤其是全球化之后,人类文明共存、平等的状态就被打破了。
西方资本主义自大航海时代就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东方开始從属于西方。与此同时,一种文明二分法也悄然而生,西方文明被视为是先进的、现代的,而西方以外的文明则被看作是落后的、传统的。尽管维柯彩、黑格尔、汤因比等都从不同维度深刻论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思想,但是他们思考文明起源以及文明多样性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西方文明的命运,在不同程度上都带有西方文明的欧洲中心主义的色彩,并没有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高度看待文明的多样性,也没有将各种文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黑格尔就曾比喻道:东方世界是历史的幼年期,希腊世界是历史的青年时代,罗马世界是历史的壮年时代,日耳曼世界是历史的老年时代,但是老年并不意味着衰老,而是意味着智力的成熟。日耳曼世界是世界闻名发展的最终归宿[6]。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利用比较优势开始主导全球化,力图把所谓落后、传统的不属于西方文明的国家带入现代化世界,并试图借全球化的力量促进西方价值在世界的普及。冷战结束后,福山提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他论证说,西方自由民主制是人类政府最终形式,并且这种最终形式正在普及[7]。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文明的发展并没有像新自由主义和全球主义设想的那样,会带来某种“终结”。反而正是“经过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努力,古老的文明获得了新生,它们恢复了信心,找到了自我;曾经被西方霸权扭曲的文明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现在重新被扭转 ”[8]。各个民族、国家并没有被任何意义上的普世文明所同化,而是在壮大自身的力量的同时,重新肯定和弘扬自身的文化价值,对建设自己的主流文化更加重视和自觉。
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依靠着文化基因传承下来,流淌在每个民族的血液之中,这些传统和特性并不是外来文化所能随便改变和代替的。一个社会所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这个国家文明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尊重和维护每个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是对人类文明的正确理解,“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4]。傲慢和偏见所产生的文明优越论就会试图制造文明之间的对立,其结果必然酿成某种混乱。
三、文明的包容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的重要动力
不同文明之间兼容并蓄、相互交流与借鉴不仅是每一种文明内部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面对西方文明力量的下降和非西方文明的崛起,亨廷顿看到了现代化与全球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造成文化的西化,而只会导致本土文化的复兴。他认为全球化带来了民族主义,非西方国家能力和力量的提高刺激了他们的本土认同和心理归属,这是可能导致冲突的根源,因而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并指出未来世界不同文明集团的冲突将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9]。
但是,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冲突,所谓文明冲突论是有悖于文明发展规律的。事实上,亨廷顿的这种文明关系理论与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也有着密切关系。注重事物的差别与对立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显著特点,虽然也不否认统一,但更倾向于强调事物对立面的斗争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西方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里特在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维中就说:“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10]
亨廷顿的文明关系理论显然也是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从维护西方主导地位的原则出发的,但是如果我们以人类整体利益为原则,以一种全球视野来看问题的话,就会发现,文明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但同时还存在着更为重要的同一性和统一性的一面。就像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一样,我们应该将对立看作是事物统一体的具体内容,而将和谐与统一当作差异和矛盾的本来根据来把握。
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都恰恰证明了文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文明也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历久弥新。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不曾中断,至今仍然保持顽强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以协和万邦、四海会同为倡导,包容性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有益成分。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文明兼容并蓄的精深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内部不同学派的互相吸收与包容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儒家作为传统文化的主干,能够在中国历史上绵延几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断借鉴和融合了多种文化思想流派,尤其是道家和佛学的优秀思想。民族文化的互相融合也使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虽然并未受到来自欧洲等强势文明的威胁,但却屡屡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这些的少数民族多次建立起了强大的统治政权,也企图抑制华夏文明以维护自身的统治,但最终不仅未能改变汉民族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反而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华夏文明以强大的包容性,依靠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多次同化了以武力入侵的游牧民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吸收游牧民族文化带来的优秀成分,使之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严峻考验与挑战的同时,又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更新。面对西方的入侵,中华民族不断地学习,最终选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过程中,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的、积极的成分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建设取得如今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对其他民族先进文化的包容和吸收能力。
四、 中华文明以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为使命
在阐明了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趋势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中华文明应当为世界文明作贡献,彰显了自觉的文化使命感和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蕴藏着一种强烈的“天下主义”情怀。先秦儒家、道家及其后世学者,直到近代孙中山、康有为等都在表达对天下为公的期望。因此,“中国的文明传统不是民族主义,而是天下主义。天下的价值是普遍的、人类主义的,而不是特殊主义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民族国家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是雅贝尔斯所说的古代世界的轴心文明,就像基督教、古希腊-罗马文明一样,中华文明也是以全人类的普遍关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以人类的价值来自我衡量的”[11]。
这种“天下主义”的大同理想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时产生了重要影响。李大钊曾经指出:“现在人群进化的轨道,都是沿着一条线走,这条线就是达到世界大同的通衢,就是人类共同精神连贯的脉络”,这样,全世界将会“把种界国界完全打破。这就是我们人类全体所馨香祷祝的世界大同”[12]283。早年的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也說:“立太平世为鹄,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大同者,吾人之鹄也。”[13]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使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得到了科学的更新。
所以,天下主义的理想必然使“达则兼济天下”成为中华民族责任伦理止于至善的极致,也就是说,中华文化所倡导的是在对自己进行陶冶、锤炼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要将自己的成果惠及于天下,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习近平一直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与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相通的,是交相辉映的。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的贡献,中国智慧对世界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中国的思想、语言、文学、艺术以及风俗习惯对亚洲国家,尤其是朝鲜、日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创造,例如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对于中国、欧洲和世界文明史的贡献是世界公认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报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地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杠杆。”[14]
近代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陷入于半殖民地状况,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国家、民族的独立为第一志向,不息奋斗,但同时仍然展现出了从人类思考问题的胸怀。恽代英曾提出自己远大的抱负,他说:“吾有机会必须合全球称为精神界唯一之思想家,为人类解决一切未曾解决之问题。”[15]李大钊也说:“顾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12]215毛泽东在1956年指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16]。的确,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又在中国发展模式的引领下,又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如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达则兼济天下”的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把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在新时代自觉承担的责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李大钊的名言寄语青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17]
立足新时代,习近平等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强调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做出的庄严承诺。而这种承诺、责任的实现路径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由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并被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充实、深化和推动的一种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当前国际难题的新理念、新思想[18]。其创新之处在于“强调以人类整体为中心,以共同利益为基石,以共同价值为导向,以共同责任为保障,以共同发展为追求;其独特优势在于能够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追求,能够兼容不同的价值理念”[19]。人类命运共同体承载了对人类命运的历史思考和对全球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回应。在文化上、价值上,它提倡的是要尊重多元性,反对所谓的普世主义。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克服和化解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上升为国际共识,这一体现人类共同命运的理念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同和支持。
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当代人类在取得巨大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诸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突出的难题,这些难题挑战着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严重阻碍了人类对共同价值的追求。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可以提供智慧和力量,“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5]。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
习近平以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涵养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展示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例如,习近平特别重视在国际社会用中国和谐思想加强世界文明的交流,他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向善的道德观。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20]这不仅是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的深刻阐述,也是中华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即是传统文化中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弘扬与发展。他所强调的“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21]。充分阐释了中国义利观的独特魅力,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为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提供最佳的方案。
如今,人类文明的多样性、独特性和交融性正以前所未有的绚丽景象展现在人类面前。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包容的原则进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避免文明走向冲突的路径选择。与此同时,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108.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94.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4]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5]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6]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7] [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J].北京大学学报,2016,(1).
[9]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0] 谢寅翠.从赫拉克里特著作残篇看他的辩证法思想[J].科技文汇,2007,(7):162.
[11] 许纪霖,刘擎.新天下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
[12] 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3.
[13]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89.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15] 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50.
[16]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1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8] 张永红,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成、价值与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7,(8).
[19] 胡鞍钢,李萍.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国方案[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8,(5).
[20] 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2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24.
〔责任编辑:常延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