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自主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生根发芽
2018-04-17单式敢
单式敢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形成较为科学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进而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成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反思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唤起学生的质疑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经历创新性学习的过程,已成为当下数学教师的普遍共识。“营造自主提问、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俨然成为一线教师所向往的教学策略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做法。
一、营“自主提问”氛围,激质疑之欲
自主提问的核心要素是质疑的品质与意识。但反观我们的课堂,尤其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当思维更加开阔,然而学生课堂提问率却越来越低。个人认为,原因有三:其一是有些学生因知识接受能力弱,而导致无从下手不会问;其二是有些学生对知识已经掌握,不想再求更大进步,而导致枯燥乏味不爱问;其三是受教师影响,迫于师道权威不敢问。这些原因无疑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当学生的提问与教师、教材答案产生冲突时,是全盘接受还是在挑战权威中学习,这既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真理解,更关系到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逐步更新自己的意识观念,积极地在班级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适应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将学生的主体角色与教师的引导角色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和惰性心理,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即便有时候学生的问题会显得幼稚可笑,也绝对不能任意批评,这样一来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的习惯。除了要鼓励他们敢于提问,還要引导他们将问题围绕在学习内容上来。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主提问”的氛围,来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圆周长的教学中,老师出示一组已学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先让学生求这些图形的周长,思考这些周长与什么有关,再出示图形圆,问学生:如果要求圆周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此时,学生会结合正方形等图形求周长,发现它们与边长有关,然而圆的周长是由一条弧线围成的,这就是认知冲突,必有所问。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再通过自学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展开探究,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
因此,为培养学生自由质疑的习惯,我一般在课堂上留下至少5分钟时间进行质疑问难。开始实施时一般提供其方法供学生参考,如怎么提“问”。教师提出:你有提“为什么”的自由,你既可以针对你自己不懂的内容提问,也可以针对自己懂但其他同学可能不懂的内容提问。接下来,学生共同商议,任何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针对任何内容提出质疑,从而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自主提问”多元,培思维之花
一个人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也不是某一节课所能培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改善当前小学生无疑可问或有疑难问的现状,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形式,特别是遇到新知识学习和新旧知识的联系时,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但并不是说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提问能力的培养无所作为,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自由探索时留足时间,创造空间,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这如同一棵思维的花朵,让它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中绽放。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中,对自主提问是这样处理的:
其一,在课一开始,让学生自学“百分数的认识”,并给出温馨提示:
①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能理解吗?能举例说明吗?
②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吗?请提出问题并写在自学单上。
其二,在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展开小组交流,小组交流要求如下:
①在小组里分享一下你学到的知识,组长组织交流的顺序。
②可以向你的组员提你的疑问。通过交流,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③请组长整理好小组的收获和疑问,并确定好发言人员。
在以上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提问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揭示性提问、自学性提问、尝试性提问等多种形式。这节课的设计通过自学后自学性提问,有小组内提问的以及班内提问的。在整个自主提问过程中,学生除了在吸收他人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思考,又产生新的问题,他们的思维在不断地绽放。
三、构“自主提问”模式,育创新之源
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从意识和行为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适合的途径去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自主提问、合作探究,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再由学生结合现有的知识经验,去自由探究,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提问、反思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发挥出自身教育教学主体的作用。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中的折线统计图。
(2)根据观察到的结果,估计16时、18时、20时的气温,并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3)展示学生画法,并开展自由提问。
学生展示的作品多种多样,接着我鼓励学生自由提问,通过提出问题大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充分地讨论,小组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分析总结出的答案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加速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提升。所以,学生在畅所欲言时,我们给予提问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展示出来,体现课堂自由平等,构建提问模式,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生动、丰富、有效。
四、绘“自主提问”艺术,开想象之窗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课堂提问是否适时、是否适宜,对学生课堂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样,学生自主提问也是一门艺术,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对学生的提问就要进行引导,使学生能有目的性地提问、有思考性地提问、有创意性地提问。通过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表达他们不同的见解,打开他们想象空间之窗。
例如,在一年级时,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你让学生提问,学生看到什么都是问题,甚至是天马行空。因此,低年级学生提问时,我们应遵循“低起点,高交流;先模仿,再引导,最后试着进行提问”的原则。接着,我们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找信息提问;再接着,引导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回答进行提问,发表不同见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材、老师进行提问;最后,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提問。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时,这节课是以学生会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体积为前提。当课件出示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时,老师问:你们能求出这个物体的体积吗?对于以前学过的求规则物体体积,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相对较难。这节课,老师们都知道,求不规则物体体积,教材中把该物体放入水中,通过水升高得到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有的学生就问:该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教师适时反问:难道材料与求体积有关?提出一个问题犹如抛砖引玉,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有的认为,如果该物体如橡皮泥一样软,就可以捏成长方体等形状计算;有的认为,如果该物体如冰一样,我们就把它融化后倒入圆柱体中计算;有的认为,可以找与其相等材料的物体,如是木质材料,就找一块与它相等质量的规则木块计算……从这位学生的提问我们可能看出,他并不是急着寻找一些数据去求物体的体积,而是从物体的材料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想象该物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自主提问并不是一时就能培养的,它如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带着学生去一步步描绘,使学生在自主提问中发展想象空间能力。
五、结“自主提问”奖评,形反思之意
新课标提倡的开放式教学指出,学生只有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才能够形成后续的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课堂中为了鼓励学生的提问,采取如下做法:指出课本或教师错误的一次分别加2分;有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答案或方法并能说明理由的加3分;能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反驳并能讲理的加1分……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统计加分,评比“挑战者之星”。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探索知识的心理是安全的、自由的,再运用激励方式让自由的探索更有动力、更持久。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教师设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再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然而再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让学生尝试计算,再板书不同学生的计算方法,其中有对的、有错的。接着让学生对板演的学生展开提问,同时让学生对提问的学生问题进行评价:你觉得他提的问题怎么样?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提问时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更有积极性。
同样,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评价可以采用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小组评价等。通过评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通过评价,更能激起学生提问的欲望。有很多时候,学生实在是提不出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强迫学生去提问,只会让学生提出一些与所学内容毫无关联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反思,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反思认识,形成知识内在联系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如何能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积极引导并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尽量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提高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并坚持已有的经验,再加以不断改进,让学生在课堂上善问、会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爱问、愿意问。对于问题多、但提问技巧差的学生应避免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提问是课堂发言的必需,每节课都得有所表示,提问变得形式化,而要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避免学生的提问流于表面。
参考文献:
[1]孙明金.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J].福建教育,2013(7).
[2]金旗.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J].今日教育,2011(6).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