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时代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2018-04-17杨开忠
杨开忠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把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未来打造首都经济圈”的要求明确定义为“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同时提出来要加快形成以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为核心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撑带。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如何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概念和内涵
首都圈是围绕国家首都的区域,在英文文献中一般表述为“National Capital region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差异,不同国家的首都圈和同一国家不同时代的首都圈具有不尽相同的特点。
党的十九大系统提出和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科学部署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现代化目标、征程与战略,是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纲领性文献,为深刻理解和把握“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指明了方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来透视,所谓“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适合新时代现代化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都圈。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首都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最终无疑应是发展平衡的、充分的、能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区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区域。这意味着,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不仅要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准,而且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安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是支撑和引领新时代现代化进程的首都圈。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新时代分三步走:第一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京津冀地区是首都所在地和我国三大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之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支撑引领作用。因此,所谓“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必然是能够支撑和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首都圈。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必然相应地分三步走:到2020年全面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首都圈,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首都圈,到2050年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三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首都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基本方略之一。面向新时代,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主持召开座谈会,强调雄安新区要建设成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样板间”。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中央对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定义。因此,所谓“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就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首都圈。
四是覆盖京津冀全域的首都圈。当前,首都圈的空间范围存在不同观点。一种主张首都圈即北京通勤都市圈。这一认识既不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指导思想,也不合乎首都圈范围通常大于通勤都市圈的国际通例。另一种主张首都圈即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京津雄保地区。这一认识虽然符合首都圈大于通勤都市圈的国际通例,但不能适应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战略要求,也不符合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原则要求。现代化新型首都圈覆盖京津冀全域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冀西北山坝地区是首都北京不可或缺的主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型首都圈的重要自然基础;其二,冀东和冀东南沿海地带是承载首都功能疏解、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至关重要的区域经济基础;其三,把河北全域纳入首都圈,既有利于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更有利于改变河北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真正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2年《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纲要》均将京津冀城市群在范围上定义为京津冀地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我们认为,首都圈与京津冀城市群的区别就如同日本本州岛与东海道城市群的区别,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前者的一部分。
以提升地方品质为核心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
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以从“节点、轴线、面域、密度、功能、品质、机制”七个方面有序推进。“品质”即地方品质,是由不可贸易品数量、多样性和质量所决定的。
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是解决生产生活严重失衡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比较单纯地强调生产,忽视生活,生产生活严重失衡。以北京为例,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基于生产性服务,把全世界主要城市进行了排名,北京一直排在全球前十。然而,在美世咨询2016年全球生活品质排名中,北京虽然是中国大陆城市排在最靠前的城市,但也仅为全球第101位,远低于生产性服务在全球的排位。可见,生产生活严重失衡,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状态。因此,全面提升地方品质,解决生产生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
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客观要求。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是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以资源、劳动、投资驱动为基础不同,现代产业体系是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是知识化、文化化、数字化、绿色化、全球化转型的产业体系。首都圈是我国经济核心区,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居于具有高值、高效、高辐射等“三高”特点的顶端层级,全面提升地方品质就成为首都圈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升地方品质是打造人才区位高地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这是一个为国内外实践所证明的科学论断。从国外经验来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商业与创意力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通过对美国大量高科技城市成功经验调研提出:人才掌握创意资本,有人才才有高科技产业。哈佛大学城市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教授通过对上个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以美国纽约为代表的全球性城市转型的研究同样发现:稀缺的人才是决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有人才的地方便有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随着全球创造性阶层迅速兴起,“脑力战争”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越演越烈。人才有着更高的需求层次,更加偏好高品质生活。在当今日益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地球表面任何一个人,不论其生活在任何宜居地方,都可以日益有效地获取任何地方生产的可贸易品。因而,在一个人才日益流动的社会中,人才区位日益决定于地方不可贸易品的数量、多样性、独特性和質量,即地方品质的高低。有魅力的高品质地方,才能吸引和集聚人才。因此,以提升地方品质为中心,是京津冀地区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建设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引擎的客观需要。
建设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2017年是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三年,从宏观上来看,在提升地方品质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为代表的点域、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导向的线域和以生态环境为代表的面域。未来要按照适应新时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全面实施品质提升战略,把首都圈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美好民生圈。
首先,要协同提升全要素品质。从构成要素来看,京津冀提升地方品质主要集中在交通和数字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方面,而私人的、公共的生活服务相对滞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协同提升全要素品质,努力在打造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枢纽区域和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同时,着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建立京津冀高考招生圈。针对京津冀教育资源高度集中于北京这一情况,以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为目标,探索实行高中完全成绩前百分比数和分区可录取学校数量双重规制下的一流大学高考招录学生制度,建立京津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的高考招生圈,下决心合理选择几所大学整建制从北京迁入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双一流”高校。二要加快建立京津冀大旅游格局。从旅游休闲来看,在国家旅游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旅游规划纲要》研制工作中发现,京津冀地区旅游总人次大大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旅游产品相对供不应求,导致旅游价格水平相对较高,人均消费成本居高不下。要针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借鉴国外发达旅游区域先进经验,以“旅游立圈”为方针,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区为目标,抓住京冀联合筹办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重大机遇,融合生态、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资源和需求,高质量发展旅游休闲业。三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卫生健康来看,2013年,京津冀医疗卫生机构及千人床位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针对卫生医疗相对落后的情况,把建设健康中国的一般要求和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树立建设国际一流健康区域的发展目标。
其次,要协同提升全空间品质。要对照党的十九大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要求,划分和管控好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环境质量,打造美丽首都圈,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打破地方分割,按照均等可及、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优化生活服务体系的空间分工与协作,避免 “大而全、小而全”和相互分割,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日常美好生活圈、一日美好商務交通生活圈和一周美好生活圈等不同意义的美好生活圈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