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发展理念

2018-04-17李云龙

前线 2018年3期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

李云龙

[摘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尊重和保障人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人权发展的根本原则,维护人民利益是我国人权发展的宗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人权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人权理念;  人民利益

[中图分类号] D6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3-0035-04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保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也是中国政府的长期施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强调“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九大报告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思想路线,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人权发展的根本原则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逐步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和目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我们党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了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中国人民获得了广泛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权利,成为国家的主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91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全面阐述中国的人权观点。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200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尊重和保障人权”纳入宪法,使保护人权成为宪法权利,并陆续贯彻到包括《刑事诉讼法》在内的各项法律之中。从2009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制定了三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中国已经加入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26项国际人权公约。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政府致力于人权发展,作出有效制度安排,努力让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努力使人权保障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2012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加到23821元,年均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4127元增加到33616元,年均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389元增加到12363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7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2856元增加到17111元,年均增长7.4%;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3%下降到30.1%,降低2.9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2.0、0.7和1.3个百分点。

第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公民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人民的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五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各学段入学率均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共有3400万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和3000余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第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健康权得到切实保障。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全民医保初步实现。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

第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2年至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平均每年减少近1400万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7%,2016年达到8452元,比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快2.7个百分点。

第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2016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9亿人、2.95亿人、1.81亿人、2.19亿人和1.84亿人,较2012年年末分别增长24.6%、11.6%、18.8%、15.2%和19.4%。

第六,就业优先战略充分实施,就业规模扩大,就业质量提高。2012年至2016年,全国就业人员总量从7.67亿人增长到7.76亿人;城镇就业规模从3.71亿人增长到4.14亿人;城镇新增就业每年均超过1200万,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左右,接近充分就业的目标;全国平均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幅达到10%左右。

维护人民利益是我国人权发展的宗旨

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权发展的目标则是在解决这个矛盾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障我国人民的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人民直接或通过选举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实现政治权利,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实现政治权利的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障人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对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法律是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立法过程中,要坚持立法为了人民,立法反映人民意志,呼应人民需要,用法律呵护人民幸福生活,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在执法的过程中,要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加大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基本人权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在审判的过程中,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深入推进以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高审判公正性;推进庭审实质化,做到有证举在庭上,有理说在庭上;深入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狱务公开,让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维护权利。民生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人民群众感受最强烈、体会最深刻的人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党始终把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教育不仅涉及个人劳动和谋生技能,而且涉及人格养成和自由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在全面和高质量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办好特殊教育,为家庭困难残疾学生提供免费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国家和社会将合力健全和完善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保障人民的工作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更好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差异化的保障需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等,使社会保障覆盖全民,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为此,将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多样化的扶贫方法和脱贫路径;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制,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的健康权。健康权是人民更高质量生活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需要有全民健康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此,必须坚持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为居民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人民的环境权利。环境权是指每个人都有权享有适宜生存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自身的自由发展。为此,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人权发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不断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规划了中长期国家发展目标,这实际上也是一份我国人权发展的路线图。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到建党一百年时,我国将迈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我国人权事业也将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政治上,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政治权利。经济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上,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届时,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发展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权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前列。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将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健全的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构建产权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的逻辑建构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