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煮春风三月初
2018-04-17彭忠富
彭忠富
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笋芽儿》:笋芽儿终于钻出了地面。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呀!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笋芽儿看着这儿,看着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她高兴地说:“多美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竹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楠竹、慈竹、斑竹和荆竹等,其破土而出的竹苗都称为竹笋,又名毛竹笋、笋芽儿。凡竹笋都能吃。竹笋营养丰富,肉质鲜嫩,洁白如玉,清香爽口,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笋因各个部位的鲜嫩程度不同,吃法也不同:上部嫩头,宜用来炒食,也可做肉圆、鱼圆的配料;中部切成笋片,可供红烧或与其他菜肴搭配;根部质地较老,除可以煨肉、炖鸡汤外,还可以放入坛中经发酵制成霉笋。
然而,在清代文人李渔眼里,这些烹饪方式都无法凸顯出竹笋的绝佳美味。他认为:“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但咱们大多数人似乎无缘吃到这位老饕文豪口中说的,只用白水煮,再加点酱油就成了至味的竹笋。鲜味是竹笋甘美的灵魂,也是其味居于肉食之上的来源。但城市居民往往享受不到这种鲜美。因为竹笋从山林走进咱们自家的厨房,得经历少则大半天多则两三天的奔波,早已失去了刚出土时的美味。
竹笋并非不能配肉来吃。李渔还说:“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意思是说,若想用肉来搭配竹笋,最适合的是肥猪肉。将肥肉同竹笋一起煮,可以让二者的甘美互相融合。为去油腻,快煮熟时,可将肥肉全部去掉,肉汤也仅留一半,薄施醋酒调味,滋味绝美。会做菜的厨师,会将烧笋的汤留下,做其他菜时也可放些调味。
历代喜食竹笋、画竹笋的文人雅士不胜枚举。白居易吃了笋就不想吃肉。郑板桥一生爱竹成癖,画竹入迷,对鲜嫩肥美的竹笋更是情有独钟。他在诗中写道:“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画家吴昌硕画有《竹笋图》,并题诗道:“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
四川人得自然条件之便,多在住家周围广植竹林:竹叶、笋壳和竹枝可以用来当燃料,竹竿可以出售或者编成竹器,而竹笋则是超凡脱俗的美味。只不过,俗话说“养儿不如栽竹”,乡亲们指望着这些竹笋长大成材后改善生活,所以总是舍不得砍掉煮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