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
2018-04-16倪方六
倪方六
数九寒冬之际,现代人有羽绒服等各种各样的冬装御寒。古人冬天穿什么御寒?从殷墟甲骨h辞中的“裘”字可见,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来御寒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称:“裘,皮衣也。”古人还称“裘”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亵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御寒皮衣为什么叫“裘”?
冬天穿皮衣,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据宋高承《事物纪原》“衣裘带服”条:“裘,《黄帝出军诀》曰:‘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说法。
这些传说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释:“象皮毛外露之衣,即‘裘之本字。”
古人为何称御寒皮衣为“裘”?在甲骨文的象形会意之中也能找到答案。在早期,比较讲究的御寒衣物,除了丝绵以外,主要是动物的毛皮。到周代,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国风·豳风·七月》称:“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裘”,又称“皮裘”“裘衣”“毛裘”“毳裘”,是用毛皮原料所制作御寒衣服的统称,早期制作时毛外皮内,“裘”的原始造型就反映了这一制作方法和穿法。清福格《听雨丛谈》“皮裘”条亦称:“古人衣裘,皆毳外革内,后世毳内之制,未考始于何时。本朝(清朝)惟外褂之毳向外,若袍袄皆向内也。”
皮裘是一种最原始的服装,是古代北方人最普通的冬服,后来南方人也喜欢穿皮裘。清叶梦珠《阅世编》称:“自顺治以来,南方亦以皮裘御冬,袍服花素缎绒价遂贱。”
冬天穿“裘”有什么讲究?
古代的裘衣有比较粗劣的,也有非常讲究的,穷人富人的裘衣有天壤之别。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称:“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狐皮是古阿拉伯人眼里最好的御寒衣物。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的领袖(哈里发)为了分辨出不同动物毛皮保暖性能的优劣,将几个容器灌满水,外面分别包裹上不同的毛皮,放在寒冷的室外过夜。第二天早上,其他的容器都结冰了,只有包裹着黑狐皮的容器例外。
比狐皮更好的是貂皮,貂皮大衣为什么珍贵?除了貂皮获之不易,貂体形小,“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外,其保暖性更出色:“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
古代能着貂皮大皮的非富即贵,一般人是不允许着貂裘的,到明清时,官方舆服礼制仍有严格规定。《明史·舆服志三》:“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为禁止奢靡风气,清初一度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不得穿貂裘。事实上,不只貂皮“限穿”,凡贵族着裘都不准平民穿着,如用水獭皮制成的“獭裘”,也是上等裘衣。据《辽史·道宗本纪》:辽朝廷,“诏夷离堇及副使之族并民如贱,不得服驼尼、水獭裘。”
在中国古代,不同身份穿不同裘衣,不同场合穿的裘衣也有区别。清刘廷玑《在园杂志》称:“古裘,有五大裘:黼裘、良裘、功裘、亵裘、大裘,用黑羔皮为之。”这“五大裘”即是在五种场合穿的五种皮衣款式。其中的“亵裘”为加长款,是古人居家常穿的御寒皮衣,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
古代有身份的人除了裘衣用料考究外,在搭配上也有讲究。如贵重的狐皮大衣配上廉价的羊皮袖子,即所谓“狐裘羔袖”,就会让人笑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狐裘虽敝,不可补以黄狗之皮。”
用青色布帛为表、羔皮为里的冬衣则叫“青羔裘”,这是秦汉时贵族的冬装。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有人献弹棋,汉成帝十分高兴,“赐青羔裘,紫丝履,服以朝觐。”而在先秦时,还流行用白色丝带,即“素丝”装饰皮衣缝。《诗经·国风·召南》中的《羔羊》称:“羔羊之皮,素丝五纯。”用素丝装饰的羔羊裘叫“英裘”,是一种精美的皮毛。
民间穿什么样的“裘”?
《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说法:“冬日麂裘,夏日葛衣。”《中国古代服饰辞典》释“麂裘”称“用幼鹿皮制成的白色皮装”。麂裘在当年并不是什么高档皮衣,与用葛草纤维织布制作的“葛衣”一样,都是老百姓穿的普通衣服,这种皮衣又称“卉裘”。
在早期,由于老百姓穿的裘衣更多是用鹿的毛皮制作的,所以还叫“鹿皮裘”。这是一种简陋的裘服,是隐士或丧服用衣。《礼记·檀弓上》称:“鹿裘衡、长、祛。”唐孔颖达疏:“鹿裘者'亦小祥后也,为冬时吉凶衣,里皆有裘。”
此外,羊皮也常被古人用来制作皮衣,称为“羊裘”。羊裘又称“羊皮裘”,是裘衣中较粗劣的一种。据《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汉光武帝刘秀有个同学叫严光,在刘秀当了皇帝后有意隐姓埋名回避,光武帝派人查找,有人在山东境内发现了他正披着羊裘在湖上冬钓。而用狗皮制作的御冬皮衣称为“狗裘”,古人眼中的羊裘与狗裘差不多。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称:“衣狗裘者当犬吠,衣羊裘者当羊鸣。”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同样是羊皮制作的皮衣,如果是用小羊羔皮制作的“羔裘”就是高级冬装了。所以,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裘”条称:“羊皮裘,母贱子贵。”
裘衣原料来自哪里?
汉朝以后,制作裘衣特别是高级裘衣的原料,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匈奴、乌孙、厕宾、月氏、印度、安息、罗马等地输入的。其中,西域的康国、奄蔡、严国等更以出产优质皮货出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
有外国学者因此称“丝绸之路”北道(今新疆境内)为“毛皮之路”。英国彼德·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书中引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称:“每年从草原出口的兽皮至少有50万张。不断扩张的伊斯兰帝国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向北通往干草原及森林地带的‘毛皮之路。”
汉朝时已有不少内地商家出售外来皮货,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当时交通便利的大都市一年能卖出狐皮、貂皮衣服上千件,羔羊皮裘上千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丝绸之路输入的毛皮货外,还有不少加工后的成衣进贡。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称:汉武帝天汉三年四月,“西国王使至,献……吉光毛裘,武帝受以付外库,不知胶裘二物之妙用也”。吉光毛裘又叫“吉光裘”,用吉光毛制作。吉光是传说中的神马,其毛黃色,用以制裘,入水不湿,入火不燃,为西域特有,后来“吉光裘”成为极其珍贵裘服的代称。(资料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