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干都为啥易挨骂

2018-04-16姜伟超陆仁忠

畅谈 2018年3期
关键词:党委书记基层干部大姐

姜伟超 陆仁忠

前几天,记者在西部某省和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进村调研农村养老问题时,被几户村民“围攻”了。

“还讲不讲公平”

山里的冬天干冷,阴了一上午也没下雪,直到太阳偏西才憋出一点雪粒。记者和这位乡镇党委书记从镇上出发,在山上开车绕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个位置逼仄的村子。

下车后,记者正弯腰取设备,感到后面有人拽,回头一看是一位40多岁的大姐,人粗壮,脸上带着常年日晒形成的暗红色,嘴唇干焦。

“什么时候给俺家放贷款?”这位大姐直接冲我来了一句,语速很快,音调有些怼。

记者一愣:“大姐,我不是银行的,放什么贷款?”

“我知道你不是银行的,镇上的(干部)吧?!凭什么别人有,到我家就没了,还讲不讲公平!……”大姐有些激动,一只手抬起来作势要抓住记者的衣领。

记者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一步,拿眼睛一扫,只见那位镇党委书记站在几十米远的地方,盯着晾晒在木架子上的甜荞麦出神,一副“我不认识你”的样子。

大姐的语速越来越快,正当记者手足无措的时候,村上的支书匆匆赶到,大姐立马调转火力,冲着支书骂了起来。村支书一开始还争辩几句,后来干脆不再回嘴,低下头只管抽烟。

记者在一边站了半天,才大概听明白了。原来,这位大姐一家4口人,3个劳动力在外打工,日子还可以,但去年底家里因病返贫,今年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

以前的精准扶贫户除了享受精准扶贫政策以外,还有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政府贴息。这个精准扶贫贷款政策是省上2015年开始实施,到2016年全部发放完毕,今年精准扶贫贷款的政策没有了。乡镇和村上的干部多次讲解政策,但这家人一直想不通,在村上、乡镇上见到干部就反映。

趁着村支书顶在前面,记者得以脱身走访了几户特困老人。两个小时过去,回到车前一看,人更多了。镇党委书记说破嘴皮子,大家的回应就是6个字:“不公平”“不相信”。

政策变动导致挨骂

天擦黑了,雪越下越大,大家逐渐散去,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被骂得一脸颓色。往回走的车上,记者和镇党委书记有了一番交谈。

“你们乡镇的干部经常挨骂吗?”“也不是,这个村是特困村,我和镇上的干部每周都要来入户,村民主动管饭。”

“那大家怎么不给你留点隋面,说骂就骂?”记者问。

镇党委书记望着车窗外的秃山,过了一会答非所问地说:“其实大家都知道政策变了,但5万元是几年都挣不来的大钱……”

镇党委书记说,每每遇到这种导致“一样人两样对待”的政策变动,必然挨骂,基层干部挨的骂,一多半是由政策变动导致的。

记者忽然记起,2015年到另一个省份采访,和一位乡长实地调研易地搬迁扶贫,被多位村民追着反映搬迁补贴问题。当记者停下脚步拿出笔记本,村民呼啦围了上来,一致声讨乡镇领导和村上的干部处事不公。

村民反映,去年和今年乡上对村子进行分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但只有第一批搬迁户补偿款是4万元,剩下的几批都只有2万多元。村民越想越觉得这里面肯定有猫腻,于是到处“要说法”,也越来越不给乡上和村上的干部好脸色,见了面搭个腔话里都带着刀子。

那位乡长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一脸苦笑。等村民说完了,乡长才走上前来,当着村民的面跟记者道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这个村由于居住分散,戶多人多,加上很多村民对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心里没底,迟迟下不了搬迁决心。于是乡上就先动员了村上最困难的几户,作为第一批搬下山,当个示范。2014年第一批搬迁户搬迁时,省上国土厅有一个专项,对贫困户危房改造进行补贴,每户1.5万元,每个乡镇名额有限。乡上考虑到这个村子贫困程度深、搬迁任务重,就把名额集中使用到第一批搬迁户里了。

转过年这个专项没有了,但村民不相信是政策变动钱没了,都认定是乡上有钱不给,故意“看人下菜碟”,觉得背后有“黑幕”,拿到4万元补贴的肯定是“走了关系”。

“其实这个村家家户户穷富差不了多少钱,但补贴差了一万多,这事搁在谁头上都不容易接受,但乡上确实没办法,专项不用上面要追查,用了就要挨骂。”乡长说。

记者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基层干部因政策变动挨骂的情况并不鲜见。许多县、乡、村的领导干部告诉记者,像精准扶贫这样的大战役,涉及的人数多,地区广,时间跨度大,地方的政策设计一定要长远,要有持续性,政策红利只可增不可减,一日一有中断或者取消,造成的基层矛盾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和工作推进。

少找理由,多反躬自省

眼下,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打满算还剩下2年时间,但有些地方还政策天天变、标准左右摆,耗虚功,瞎折腾,不是在发展致富产业、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而是从统计学上找捷径,日夜不停改数据、报材料,不仅让干部深陷其中,精准扶贫户也“见表色变”。

记者前段时间到一个贫困地区采访,有些包村干部告诉记者,因为上面政策经常变,上面一变,各种报表、统计就得重新做,都需要再到贫困户家里重新测算。有的贫困户烦不胜烦,对干部印象也逐渐变得不好,认为干部是在搞虚的,不扎实,不是真心想帮助脱贫。

“你相信吗,有一次我去一户贫困户家里入户,大门关着,我就在他家院墙外打电话,听着院里电话响,接通了我就问你在家吗,电话里竟然说我不在。”一位驻村干部讪笑着说。

“省上领导是贵人,县上领导是好人,乡镇领导是坏人,村上干部不是人。”这个顺口溜记者在多地听干部和群众说起。其中蕴含的东西值得细细品味,时时警醒。

首先,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实落地,关键在基层干部是否有力执行。困难群众没在有政策的时候享受到政策,本身就反映出个别基层干部存在政策宣传不到位、组织不得力的问题。对每名基层干部来讲,政策可能随着社会发展、战略调整、产业升级等原因有所变动,这是应有的意识和觉悟,那么在政策执行上,就该对符合政策申请条件的群众进行深入宣传动员,对一些确实不想申请的应该讲清后果、做好记录,甚至可以签订一份不愿享受政策承诺书,这样一来,群众即便反悔也不可能总是指责基层干部。

其次,一些困难群众过怕了“穷日子”,思想上存在一些顾虑,看待问题难免缺乏长远目光,不愿、不敢迈开步子实属正常。基层干部就该在政策执行之初,与困难群众一同算好“成本账”,描绘好未来蓝图,着力化解这些担忧。就拿报道中提及的群众认为搬迁补贴“有猫腻”来讲,如果当初基层干部能够把政策讲透彻,及时公开搬迁所能享受的“福利”,再带领困难群众去其他扶贫搬迁地区看看生活的改善与变化,相信会有不少困难群众愿意“先吃螃蟹”。

此外,基层干部也应反思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真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如果任何一项政策的执行都满足了困难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民主执行、透明执行,相信每名群众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不会太过无理取闹。

因此,对“基层干部为啥易挨骂”这个问题,最好的答题人是基层干部自己,不妨少找理由,多反躬自省,或许来自群众的抱怨和骂声会少很多。(资料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红网)

猜你喜欢

党委书记基层干部大姐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上海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楼军江:竞争力和高质量是开放大学建设的应有之义
这是臭大姐
要严管更要厚爱
素质
周明春空降中航油
当“大姐”遭遇“打劫”
灾区基层干部将强制休假等
荒唐的车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