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念转变与人才战略对湖北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2018-04-16石开
摘 要: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有“湖广收,天下有”之说。但是物换星移,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实施,曾经爆发出强大社会生产力的湖北农业,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诸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成为解决湖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现代农业;问题;紧迫性
湖北农村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焕发出巨大活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的、国内其他省份农业对湖北农业形成巨大竞争压力,农民收入的提高又遇到瓶颈。只有改革,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
一、湖北农业存在的问题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自古以来,就有“湖广收,天下有”之说。但是物换星移,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实施,曾经爆发出强大社会生产力的湖北农业,在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产品价格等诸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具体而言,在现有农村经营体制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土地分散经营,导致竞争乏力。目前相对其他省份而言,我省各类农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不高,有些还是为套取国家资金而成立的貌合神离的“合作社”,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因此,劳动生产率低下,不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产品缺乏竞争力。
2.信息获取不准,导致盈利不足。由于农民对生产什么产品不是建立准确的市场调查基础之上的,大部分农民是随大流。这使我省农民生产难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有些甚至因为跟风而亏损严重。
3.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产能不佳。农民对如何生产的问题,无论是在养殖还是在种植方面,都不能满足产品生产和现代农业对环保、产品品相、产品包装等诸多要求方面的要求,在生产、经营管理(包括产品营销)等方面都存在短板。
4.环保意识不足,导致污染严重。由于我省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能力不足,导致大量农药残留;由于资源意识淡薄,掠夺式使用土地,每年大量产出农作物,而投入土地的只有远远少于产出的化肥,使得土地中的有机质越来越骚,土地资源越来越贫瘠。
5.农民入不敷出,导致人才外流。对于农民而言,由于每家每户近10亩地的产出相对家庭支出而言,捉襟见肘。因此,责任田在不少农民心目中就是杨修所说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导致70后不愿种田,80后不会种田,90后不提种田,种田的大部分是70后、60后,甚至还有50后。最终的结果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后继人才不足,粮食安全存在巨大隐患,有专家测算,我国进口粮食换算成每亩产出,相当于近10亿亩土地的产出,也就是说,我国现在有三分之一的粮食依赖进口,我省一向号称农业大省,而产能还达不到平均水平;对于农民而言,农民一心挂两头,幸福指数不高,对老人孝敬不足,对子女教育不够,上对不住老一辈,下对不住新一代。
二、发展现代农业是湖北农业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农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2018年1月24日,湖北省省委书记蒋超良在《创新举措 增添功能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中指出,“湖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汇各方之智,推创新之举,补发展之短,杨乡村之长,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决定每年投入1000亿建设湖北美丽乡村。因此,无论从国家政策,还是地方具体投入方面,都为发展湖北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2.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转变观念是湖北农业现代化的保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有所作为。
首先,对农民的宣教需要政府主导。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从先秦以来,我国就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样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政府的宣教,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其次,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农民自发地进行是不可能的,更不是只靠市场运作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做大量的工作,如:宣讲惠农政策,让广大农民真正学懂弄通,以求农民支持改革;迅速出台相关法规,防止侵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发生,确保农民既得利益;严格执行惠农政策,服务到位,以保农民得到实惠;协调各方利益,大力支持土地流转,促进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转换身份,实现由承包责任人向专业化现代农民角色的转变;根据自身的优势,着力规划地方农业产业布局,打造产业品牌,帮助营销品牌产品。
目前,有不少学者想象用单一的市场经济的思维模式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笔者认为,这是可能达到的,但是,道路也将是漫长的。因此,除了市场经济这一重要手段之外,还应该有政府的引导、主导、扶持。政府部门不仅仅是服务者,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更应该成为宣教者、协调者和农民利益的守护神。否则,单一的市场经济模式,必将导致两种可能的后果,要么资本参与不足,要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优惠政策被变相掠夺,导致农业现代化进展缓慢。
3.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是湖北农业大发展的前提。如何才能使各项惠农政策发挥最大实效,最大限度起到惠农的作用,这需要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真正理解乡村改革的意义,真正支持乡村改革,相互协调、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湖北人传承楚文化,素有“不服周”的传统和“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观念,正是这种觀念,使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幸福指数提高步履维艰。目前,湖北工商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是,相对沿海而言,还有差距。因此,在责任田收入不能满足家庭开支的需要的情况下,大多数青壮年农民不得不到沿海一带务工,这种背井离乡、一心挂两头的方式既严重地拉低了农民工的幸福指数,也使湖北农业发展后继乏人。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转变思想观念,支持土地流转,学习某些农业技术,实现由承包责任人向新型职业农民的华丽转身,离土不离乡,服务农业,支持湖北农业的大发展。
4.培育和吸引农业人才是湖北农业大发展的当务之急。十九大报告高瞻远瞩,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现代化农业必须有现代化农业人才参与,由于我省农村、城镇居民收入均低于沿海,加上民间对农业的投入远远少于沿海省份,因此,导致大量农业人才“孔雀东南飞”,到沿海省份就业。再加上湖北在农业资本市场尚没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对一些农业单位推行“以钱养事”,致使基础农业工作中缺乏工作积极性和良好的工作平台,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湖北农业人才更是雪上加霜。基于这样的现实,湖北省除了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力度(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外,制订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为湖北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甚至可以说,留住农业人才就等于“把根留住”,因为,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才就是湖北农业的“根”,湖北农业现代化的“根”。
注释:
[1]蒋超良《创新举措 增添功能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
作者简介:石开(1991-12),男,民族:汉族,籍贯:湖北天门,学位:硕士学位,职务:业务主管,研究方向: 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