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变电站保护二次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研究
2018-04-16白立强
白立强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阿县供电公司,山东聊城,252200)
1 变电站的主要干扰源及耦合方式
1.1 主要干扰源分析
变电站干扰源类别多样,本质上看,变电站在常规工作状态下是一个巨大的电磁场,即便出现异常,也对周围具有明显的干扰,这种干扰均属于电磁干扰。当外界存在其他电磁场时,干扰是相向进行的,也即一般意义上的互扰。结合常规工作资料可以发现,变电站干扰源包括七个方面,即处于运行状态下的一次设备(非运行状态下影响较小)、自然状态下快速富集的带电粒子(比如雷电)、一次系统中开关操作产生的电场、由于异常工作产生的短路电流、二次回路、设备的局部放电现象、其他通信设备和步话机的工作。
1.2 耦合方式分析
耦合方式上看,不同干扰源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主要受到干扰源发生位置和强度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可以将耦合的常见方式分为四大类,即电场耦合、磁场耦合、电磁辐射干扰和公共阻抗耦合。电场耦合也被称为电容耦合,在正常情况下,所有通过电能驱动的设备,自身都存在分布电容,变电站的特殊环境使此分布电容和用电设备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耦合电容、补偿电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等,当导体上的电压以不同电容作为媒介,影响其他导体的电位时,会产生传导型干扰,电场耦合情况就产生了。磁场耦合也被称为电感耦合,多由带有电流的导体产生,其与交变磁场会在其周围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势,造成耦合现象。电磁辐射干扰主要受到高频电磁干扰影响,可以形成差模干扰,也可能形成共模干扰。公共阻抗耦合多由电位差导致,较为常见,但危害较小。
2 屏蔽层的抗干扰作用
2.1 屏蔽层的抗干扰作用基本原理
为求应对各类干扰,现代变电站多采用屏蔽层进行抗干扰保护,屏蔽层抗干扰的原理实际上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物理隔绝的方式应对放电问题,只要保持其电位与保护目标相当,就能够有效的应对互扰,既能避免外界对变电站设备造成电磁干扰,也能避免保护对象出现放电情况,干扰外界活动。当前的控制、信号电缆多采用由细铜丝(经过电镀处理)编织层构成的屏蔽层。屏蔽层覆盖率一般在90%以上,芯线为1对或者多对双绞线。对屏蔽层的抗干扰作用进行分析,可以就电容性耦合、电感性耦合两个方面入手。
2.2 电容性耦合
结合一般性工作资料可以发现,电容性耦合是变电站各类干扰源的主要耦合方式,这是由于变电站的不同电气设备几乎总是处于运行状态,且各类设备本身的电容也始终是存在的,电容性耦合也就无法避免。早在20世纪早期,德国学者就曾对电容性耦合的控制进行过研究,结果上看,在不采用接地手段的方式下,其他方法很难对电容性耦合产生控制作用,当时的德国科学家路德维希甚至尝试将设备埋入地下,但处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现代屏蔽层接地处理通常根据变电站工作需要确定接地端数目,研究结果上看,应用1个或者2个接地端都能起到控制电容性耦合的作用,且结果接近。如果屏蔽层接地电阻为零,且屏蔽编织层的覆盖率为 100%,则芯线上的感应电压为零。从电磁场的角度来看,如果屏蔽体接地良好,则电场终止于屏蔽体,直接耦合到地。
2.3 电感性耦合
电感性耦合的出现与电位差存在直接关系,集合此前一般性工作资料,可以发现电感性耦合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线路之间的电位差、老化程度以及工作内容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互扰,这种互扰的电压可以通过计算式表达:
U21=JωM12I1. (1)
式中,1、2表示两根不同的电缆线,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J、ω、M表示各类影响因素。此处将电缆线看做是常规导体,当2号线路应用屏蔽层进行了保护,且没有进行接地时,屏蔽层没有改变导线 1 和导线 2 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计算式和计算结果不发生任何改变;当屏蔽层进行了接地处理,计算结果将受到影响,额外增加了接地电流传导系数,该系数受到导线电流大小影响存在变动可能,一般稳定在80%-98%之间,即互扰电压计算为:
(20%-2%)U21=JωM12I1. (2)
式2中,U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J、ω、M表示各类影响因素,括号中的“20%-2%”代表屏蔽层接地后的影响系数,带有一定的动态变化特征,但能够显著降低两条线路之间的忽然水平。
3 屏蔽层接地方式
以上述研究为基础,提升屏蔽层接地建议如下:在研究中,屏蔽层接地工作可以对芯线中的信号产生干扰,这种影响主要受到屏蔽层内部电流的影响。经过后续实验研究,该构想得到证实,屏蔽层中流过的电流越大,其对芯线中信号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建议应用单根线路进行电能的传输。也有研究表明,当过大电流瞬间注入接地网,可能导致屏蔽层被瞬间烧毁。我国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屏蔽层表面电镀工艺水平、老化程度也会影响其工作效果。因此要求在进行屏蔽层接地时,使其远离水源,并强调电镀工作质量,周期进行材料更换。
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屏蔽层中的电流并不是完全来自线路本身,有大约2%-10%来源与外界磁场产生的感应电流,其作用是抵消外界磁场的干扰,另有一部分属于噪声电流,通常地网电阻越小,噪声电流就越小,在实际工作中,芯线与屏蔽层之间存在分布电容、分布电感,噪声电流会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小型电压源、电流源,干扰线路工作,这种干扰基本为共模形式,为避免噪音电流干扰,要求在工作中设法降低地网电阻,加大屏蔽层埋深,将电流控制5A以下。
在地网电阻较低的情况下,可以应用扁钢或铜排进行接地导体的并联,实现电流的分散处理。该项工作的积极价值在于,在屏蔽层的外围额外增设了保护层,能够使感应电流在固有基础上下降10%-85%,通常并联导体越多,下降作用越明显,此外并联电流距离越大,感应电流的下降也越大。此外,为进一步提升保护效果,要求在进行接地处理时候注意二次电缆位置,使其要尽可能原理高频暂态电流入地点(例如避雷器、避雷针的接地点,电容式低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和带电容型套管设备的接地点),一般性变电站应保证二者距离在5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