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
2018-04-16潘春玲
潘春玲
(宁夏大学,银川 750021)
0 引言
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系统,是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系统的总称[1-2]。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高达55%,不断发展的城镇化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其步入“城市经济时代”。一方面城镇化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模、数量不断增多,城镇占用土地的速度远高于城市吸纳人口速度等问题日益明显[3]。与此同时,相关学者提出要重视“以人为本”和“以地为根”的城镇化[4-5],只有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合力发展才能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一直是各领域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多数学者主要从内涵、指标体系、研究方法、时间变化4方面进行分析,如吕添贵等[6]认为城镇化应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系统进行分析,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核心,土地城镇化是基础; 刘欢等[7]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认为人口城镇化不仅只包括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等,还应该包括就业水平,基于此提出了14个评价指标体系; 从研究方法来看,多数学者主要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进行测算,大多数测算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8]; 林爱文等[9]基于2000~2014年湖北省面板数据分析其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结果表明两者均处于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目前研究多为对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我国城镇化发展呈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城镇化发展较快,西部城镇化发展较慢,而少有学者基于微观视觉分析省市内部城镇化空间耦合度的差异。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10],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且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宁夏政府十分关注其城镇化发展,明确提出宁夏至2020年应建立成级配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空间紧凑的城镇化体系,目前,宁夏城镇化率达56%,其城镇化水平已接近我国的总体水平,其城镇化发展呈现显著特征,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解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基于此,该文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基于2006~2015年面板数据,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测算宁夏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差异性,以期为提高宁夏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部黄河上游,东接陕西省,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西南毗邻甘肃省,地理位置位于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轮廓南北长,东西短,呈“十”字形,总面积约为6.64万km2[11]。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宁夏深居西北内陆高原,属典型的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干燥。2016年末宁夏人口为67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79.87万人,乡村人口为295.03万人,生产总值为3 150.06亿元,较2015年上涨8.1%,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为239.96亿元、1 475.51亿元、1 434.59亿元,较2015年相比,分别上涨了4.5%、 7.8%、9.1%。
表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评价体系
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指标效应指标权重人口城镇化人口构成城镇化率+0114人口密度+0126二、三产业劳动者占总人口比重+0121人口素质人均教育支出+0179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0097居民生活水平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0047人均可支配收入+0073每万人床位数+0024二、三产业产值比重+0108土地城镇化土地规模城镇建成区面积+0258人均绿地面积+0193城镇用地率+0262土地投入地均固定资产投入+0098地均从业人员数+0071地均用电量+0045土地产出地均二、三产业产值+0047地均财政收入+0026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标准化
为消除指标间数量级、量纲差异的影响,在对所选数据进行分析前采用离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12]。
(1)
(2)
式中,yi表示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xi表示第i个指标的原始数据;ximax和ximin分别代表指标i的最大值、最小值。正向指标计算公式为(1),负向指标计算公式为(2)。yi越大表示指标影响越显著。
1.2.2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在界定城镇化概念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我国近期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结合前人总结的评价指标,并基于指标选取可行性、科学性等原则,该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13]。其中,人口城镇化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表征,由人口构成、人口素质、居民生活水平组成,涉及教育、卫生医疗、衣食住行、就业等诸多方面,人口构成是人口分布的直接体现,人口素质是所受教育程度的反映,人口居民生活水平则是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土地城镇化则以城镇土地规模扩张、土地投入、产出水平来反映,土地规模扩张是土地城镇用地的体现,土地投入是城镇化建设投入,土地产出是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城镇影响。同时,为减小权重确定的主观性,采用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2种方法分别求得指标权重,计算两者的均值作为指标的最终权重(表1)。
1.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度通常作为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表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即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发展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速度与比例。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虚高、土地需求过度增长导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均会造成协调发展度水平的降低[14-15]。该文所用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为:
(1)发展度。发展度即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用来反映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获得的整体效益。
T=αu1+βu2
(3)
式中,α和β为指标的待定权重,该研究中规定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贡献程度相同,因此两者恒为1/2;u1为人口城镇化指数;u2为土地城镇化指数。
(2)耦合度。引入物理学研究中耦合度模型,用以评判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程度:
C=m{(u1×u2…×um)/(u1+u2…+um)}1/m
(4)
C=2{(u1×u2)/(u1+u2)2}1/2
(5)
式中,u(n=1, 2,…m)为各子系统评估值,m为子系统个数,该研究中仅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2个子系统,故m=2;C为耦合度,且C∈[0, 1],C值越高,两者耦合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协调度。协调度用以衡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两者的协调程度,综合了发展度T和耦合度C,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6)
式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发展度。
(4)分类标准。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程度(D)划分为5种类型,为表现出各地区城镇化发展差异,进一步利用u1与u2对比关系将城镇化发展现状分为土地城镇化滞后发展、人口城镇化滞后发展、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等3种情况(表2)。
表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类型
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程度城镇化发展现状协调类型协调度区间(D)u1与u2对比关系高度协调081~100u1>u2,土地城镇化滞后发展;u1 考虑到指标数据可获取性、数据的连续性以及研究的时效性,该文将时间维度定位于2006~2015年。所用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2006~2015年《宁夏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县域统计数据来源于各县《政府工作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中心; 2006~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 2006~2015年宁夏城镇化指数呈现出大幅上升趋势,人口城镇化整体而言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图1)。2006~2008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而人口城镇化持续小幅增长,致使2008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出现交点,分析其交点可能原因为2008年宁夏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损失惨重,城市建成区面积涨幅较小。2008年以来,在国家宏观调控及政府的重视下,宁夏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土地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并呈逐年提高趋势,又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张。2011年,宁夏遭受风雹、洪涝灾害,据相关统计,仅8月雷雨大风和强对流天气导致大武口区、同心、海原等地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累计8.58万人次受灾,城镇化发展遇阻。2011~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逐年提高,该文所用指标中,城镇化率、人均教育支出、地均固定资产投入等指标值增加明显,但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十二五”以来,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 图1 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 图2 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趋势 由图2可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由2006年的低于0.03到2015年的0.2,年均增长0.017,总体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反映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相互依赖程度的耦合度10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而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可见,2006~2011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关联程度不断下降,推断原因可能为宁夏土地城镇化发展速度远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与工业化未形成良性互动所致。2012年,宁夏紧跟中央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注重人口的城镇化。同时,土地城镇化也侧向拉动了人口向城市的涌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依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从协调度来看,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但近年来呈不断上升态势,发展前景可观。 图3呈现出宁夏各市县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等4个时期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程度空间分布形态。协调程度发展较好的是银川市市辖区、灵武市、大武口区、青铜峡市。2006~2012年,海原县、西吉县、彭阳县等大部分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失调衰退类型。截止2015年,惠农区、平罗县、吴忠市市辖区、永宁县、盐池县等地区受灵武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程度有所提高,但亦可见,宁夏地区县城、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弱、产业规模小、格局分散、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城镇集聚能力以及辐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图3 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程度空间特征分析 图4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通过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图4), 2006年,仅固原市市辖区土地城镇化发展滞后,其余市县均呈现出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 2009年固原县城镇化发展整体较为协调,吴忠市市辖区土地城镇化略滞后,其余地区仍处于人口城镇化滞后状态; 2012年、2015年,除固原县、吴忠市市辖区、银川市市辖区,其余地区处于人口城镇化滞后状态。2014年宁夏工业化率仅为35.37%,工业发展水平滞后,且由于煤电化主导产业对劳动力专业水平要求较高,造成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不强。除此之外,部分产业远离市区,基础设施条件薄弱,造成农村务工人口“非城市的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提升困难。城镇化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亦是人口城镇化滞后的原因之一,宁夏现有的5个地级市、 22个县域,城市生态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工资水平偏低,未形成与乡村相比较大的人口吸引条件,导致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 近年来,宁夏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城镇化辐射带动能力。该文通过构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宁夏各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发展现状,以期对各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从时间尺度来看, 2006~2015年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土地城镇化增速快于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呈现出依赖程度先下降, 2011年之后依赖程度大幅提升而后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发展度整体小幅度提高,协调度亦稳步提升,到2015年,已超过0.3; 从空间尺度来看,银川市等协调发展程度良好,对周边地区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然而南部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中低度协调、失调衰退状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 深入分析后发现,除银川、固原、吴忠市以外,其余地区人口城镇化滞后现象尤为严重,提高人口城镇化率,是宁夏亟待解决的城镇化问题。 (1)提高民族凝聚力。宁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自治区,首先应该凝结各族力量,共同建设宁夏回族自治区。据相关数据统计,宁夏约有31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吴忠等地,通过分析可知,吴忠地区除市辖区外,其他地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因此,在推进城镇化发展时,应共同推进吴中等地区的城镇化,不能搞地区和民族差异化,只有凝结民族力量,才能更好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应是质量和数量的共同发展,应加大教育投入以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分析各评价指标,可以知道,受教育程度及每万人大学生在校生的比重较低,这是由于宁夏深居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教育相对薄弱,但城镇化的发展是依靠科技的进步发展的,因此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提高基础教育年限等政策提高人口素质,间接提高劳动力的边际收益,目前宁夏市的人口城镇化滞后土地城镇化发展,所以提高人口素质能够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更好提高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 (3)做好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合理抑制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近10年来,宁夏土地城镇化高速发展,从2006年的0.02上升至2015年的0.23,城镇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上升较快,因此,应通过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划定限制和禁止用地区,确保土地存量,完善土地后备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推行城市土地入市,控制性地推动土地城镇化发展。 (4)政府应规范制度,以行政手段确保制度实施。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对占用城市土地等行为应给予高度打击,只有在法治规范下的发展才能确保不越界,在低速土地城镇化、高速人口城镇化态势下发展,做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 [1] 王春枝,赵国杰,穆楠.环境与耕地约束下的城镇化效率及其发展模式探因.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6): 45~54 [2] 马国强, 樊星.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家庭住房的集约性特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 143~150 [3] 崔许锋. 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异质性.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8): 63~72 [4] 郑鑫.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中国农村经济, 2014,(6): 4~15 [5] 李子联.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1): 94~101 [6] 吕添贵, 吴次芳,李洪义,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地理科学, 2016, 36(2): 239~246 [7] 刘欢, 邓宏兵,李小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5): 160~166 [8] 沈彦, 朱翔,雷志刚.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湖南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S1): 354~357 [9] 林爱文, 樊星.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 34(6): 14~18 [10]刘慧, 叶尔肯·吾扎提, 王成龙.“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国土开发空间格局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5): 545~553 [11]李涛, 廖和平,杨伟,等.重庆市“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及耦合协调性.经济地理, 2015, 35(5): 65~71 [12]谈可可. 广东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关系研究.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15 [13]潘爱民, 刘友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经济地理, 2014, 34(5): 63~68 [14]马明德. 宁夏东部风沙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银川:宁夏大学, 2014 [15]李子联. 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解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11): 94~1011.3 数据来源
2 数据分析
2.1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综合分析
2.2 县域视角下宁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动态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