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升级背景下的诸城畜牧业转型之路
2018-04-16侯文博禚振男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文│侯文博 禚振男(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在当前环保升级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畜禽养殖大市,山东省诸城市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生态畜牧业发展理念,提出了畜牧业“三区”联动、“两提升”发展思路,率先推动诸城市畜牧养殖业提档升级。以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提升畜牧业标准质量和养殖效益,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全市现代畜牧业转型步伐。
一、基本情况
诸城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千米,辖10个镇、3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235个社区(其中农村社区208个),常住人口110万。
改革创新是诸城市的靓丽名片,先后创造了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经验。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93.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30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80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26位。畜牧业总产值8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9%。2016年,全市生猪存栏109万头,出栏220万头;牛存栏9.6万头,出栏8.4万头;羊存栏10.5万只,出栏21万只;肉鸡存栏1355万羽,出栏7050万羽;蛋鸡存栏333万羽;毛皮动物存栏220万只,出栏925万只。肉蛋奶总产量36.4万吨,连续10年被农业部、财政部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几年一直位列全省第一。
2017年,诸城市被农业部评为首批全国畜牧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县、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目前,全市有外贸、得利斯、万年3家国家级畜牧龙头企业,5家省级畜牧龙头企业;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4家,省级示范场14家;饲料生产企业57家,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71个(配合、浓缩28个;预混20个;单一饲料12个;饲料添加剂、混合饲料11个)。2016年,全市饲料总产量达120.6万吨,其中,配合饲料77.5万吨,单一饲料30.5万吨,浓缩饲料4.5万吨,其他饲料8.1万吨。全市共有无公害畜禽产品认定、产地认证44家,绿色食品3家、有机认证1家。全市形成了以生猪、肉鸡、特种动物为主导的三大优势产业。
二、重点工作转型情况
1.政府决策部署向生态友好转型。近年来,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2017年5月,依据环保部、农业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出台了《诸城市畜禽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调整方案》,明确要求新建养殖项目规模面积低于50亩的不予登记备案,严格实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养殖园区集中化布局速度。同时,为有效改善诸城市畜禽养殖环境,又先后制定了《诸城市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技术推广实施方案》和《诸城市畜禽体内除臭技术试点方案》。2017年8~9月,中央环保组在山东省督查期间,市政府借势环保整治力量,对全市畜牧业再次进行了“洗牌”整顿,采取思想动员、“过桥行动”、异地搬迁、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等措施,推动全市畜禽养殖业逐渐步入协调发展、生态友好的轨道。
2.畜牧业养殖布局向科学化转型。市政府为优化调整全市畜牧业生产布局,科学划定了“三区”及四至范围。畜牧部门立足行业发展现状,着眼长远,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成立13个工作组包靠镇街,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全部下沉到基层,积极进场入户讲解“三区”政策,配合镇街(园区)做好养殖场户摸底排查工作,摸清禁养区养殖底子,明确关停搬迁工作目标,为完成禁养区关闭搬迁工作夯实了基础。在禁养区关闭搬迁过程中,坚持以疏为主、整合资源、减少养殖损失的指导思想,疏导禁养区内仍有养殖意向的养殖场户搬迁到适养区的闲置养殖场。借势打造“大规模、高标准、重环保”的畜禽养殖产业,推动全市畜牧养殖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畜禽粪污处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型。2017年以来,市政府按照“12321”技术指导标准的要求,对全市不同畜禽规模养殖场、专业户进行分类指导,全程跟踪服务;对建成粪污处理设施的养殖场户进行安全使用指导,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对存在问题的养殖场户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时限和要求,加快推进全市养殖场户粪污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昌城、舜王、林家村、桃林等镇街的部分养殖场安装了有机肥制备和腐殖土处理污水等设备,运行效果良好。目前,全市累计发放指导意见书7.5万余份,对63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设施进行了指导改造,已有532家完善配建了粪污处理设施,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设施配建率达到84%以上。同时,积极推广信得科技畜禽体内除臭、活性腐殖土处理污水和生物制备有机肥等新技术。2017年,市政府投入420万元,着力解决畜禽养殖异味污染问题,在全市9个镇街(园区)的494家养殖场户试点推广了信得科技畜禽体内除臭技术,有效降低了养殖场及周边环境的异味,除臭效果显著。
4.畜禽养殖模式向现代化转型。依托全国畜牧养殖大县种养结合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区域性种养循环、农牧结合示范区。目前,已建成“植—沼—畜”种养循环发展示范基地62处,实现了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牧族生态蛋鸡(单栋饲养规模15万只)、奇昊生猪、舜博水貂、天德肉鸡等规模化、自动化养殖场的建设,加大力度推广水貂“U”形接粪槽、有机肥制备、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新技术,狠抓“国家级、省级、潍坊市”标准化示范场三级联创工作。2017年,规范提升标准化畜禽养殖场58家,新建、改建环保型养殖场13家,全市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达到80%以上,畜禽良种率达到85%以上。同时,加快新技术研发应用速度,推动“种养一体”化养殖,启动了构树植物蛋白制备动物饲料项目,目前已生产构树发酵饲料10吨,并在1500头黑猪中推广使用。
5.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向规范化转型。2014年,市政府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建立了诸城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研发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程在线监控信息管理系统(GPS定位、现场照片实时传输、回收车实时监控),实现了与属地监管的畜牧、财局、公安等部门的并网链接,有效避免了病死畜禽在回收过程中出现流向不明、数据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实现了监控透明化、规范化、可追溯。同时,畜牧部门深入实施全程痕迹化管理,全市设立111个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回收点,每个回收点派驻两名官方兽医针对病死畜禽收集工作进行监管;派驻两名官方兽医对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病死畜禽入场、无害化处理、产品流向实施无缝隙监管,做到日常监管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截至2016年,全市累计处理病死畜禽6500余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现常态化全覆盖。加快开展集中无害化处理、生物蛋白生产等项目的研发工作,逐步建立病死畜禽开发利用循环体系。
三、推动合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通过发展畜牧业来实施乡村振兴,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新课题。相关部门将进一步整合诸城市畜牧业优势资源,加大绿色畜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生态环境优良的新型农业主体,因地制宜推广久和牧业大棚养猪“公司+合作社”、得利斯与养殖户的“合同养殖”等新模式,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构建企业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联结机制。同时,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倒逼畜牧养殖提档升级,推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诸城市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步伐。